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瞭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無聲電影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碼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制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瞭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來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火車大劫案》劇照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自1897年開始,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瞭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該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並與電影膠片專營者之一的伊斯曼柯達公司達成協議:隻有專利公司成員組織方能購買伊斯曼膠片。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瞭美國電影的制作、發行和放映。

  獨立制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這裡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遠離專利公司的控制,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裡菲斯此時開始瞭他的電影生涯,他於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導演瞭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他已為該公司攝制瞭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瞭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璧克馥和L.吉許姐妹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也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裡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傢已經出現。制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瞭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瞭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市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一個國傢的誕生》劇照

  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和提高做出貢獻的共有3位導演,他們是格裡菲斯、T.H.英斯和塞納特。格裡菲斯的《一個國傢的誕生》(1915)在當時來說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但由於該片的種族主義觀念而受到輿論界與觀眾的指責。他次年拍攝的《黨同伐異》由於構思和技巧不適應當時觀眾的接受觀念,加之其他社會的、經濟的原因,也遭到冷遇,但該片的4個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故事和平行剪輯技巧卻給以後的蒙太奇方法以啟示。英斯的以開發美國西部為題材的影片,塞納特以滑稽、打鬧見長的喜劇影片,則是美國電影中類型片的雛型。

  C.卓別林1914年拍攝瞭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瞭全世界的觀眾。1919年,卓別林、D.范朋克、璧克馥3位著名演員和格裡菲斯一道創辦瞭聯美公司以發行他們獨立制作的影片。

  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制片人為中心的體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瞭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以擁有一批明星為重要財富。除卓別林、范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R.“胖子”亞佈克爾、T.巴拉、J.和L.巴裡摩爾兄弟、L.查尼、吉許姐妹、M.馬許、T.米克斯、G.史璜遜、J.基爾伯特、G.嘉寶、B.基登、N.希拉、H.勞埃德和早逝的R.范倫鐵諾。

  “好萊塢”此時已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制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乃成立瞭“美國制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瞭“倫理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法典對美國電影的控制和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

  嚴格的審查制度使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H.勞埃德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C.B.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裡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R.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為美國電影繼續占領歐洲市場起瞭重要作用。他們中有:瑞典的V.D.斯約史特洛姆、M.斯蒂勒(以及與他合作過的女演員G.嘉寶);德國的E.von斯特勞亨、E.劉別謙、J.von斯登堡、F.W.茂瑙和P.萊尼。他們對好萊塢電影作出瞭重要貢獻,但他們的才能卻不同程度地受到瞭制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殺,其中大部分人在好萊塢的遭遇是不幸的。

  這些歐洲導演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其中包括:F.鮑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與魔》(1927),格裡菲斯的《被摧殘的花朵》(1919)和《賴婚》(1920),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劉別謙的《循環的婚姻》(1924)和《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1925),茂瑙的《日出》(1927),斯登堡的《求救的人們》(1925)和《紐約的碼頭》(1928),斯約史特洛姆的《紅字》(1926)和《風》(1928),斯特勞亨的《盲目男人》(1919)、《愚蠢妻子》(1922)和《貪婪》(1925),K.維多的《大檢閱》(1925)和《人群》(1928),R.華爾許的《光榮價值幾何》(1926)以及W.A.惠爾曼的《翼》(1927)等。R.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則為紀錄電影奠定瞭基礎。

  到20年代中期,豪華的電影院已基本上取代瞭鎳幣影院。到20年代末期,好萊塢電影為戰勝商業無線電廣播這樣的競爭對手,必須在音響方面來一次革命,於是產生瞭有聲電影。

  早期有聲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瞭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裡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瞭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7月6 日華納公司又推出瞭“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一年之內半數美國影院安裝瞭音響設備;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瞭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電影的音響革命恰與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同時發生。有聲電影極大地刺激瞭美國電影市場,觀眾蜂擁前往觀看這種更加“新奇的玩藝兒”,因此盡管經濟蕭條,電影業表面上卻還繁盛。實際上一批批較小的影片公司和影院陸續倒閉,幾傢大影業公司也要依賴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的支持才能生存發展。此外,有聲電影使生產成本提高,影片生產的數量銳減,又因有聲片帶來的語言障礙大幅度縮小瞭美國電影的海外市場。在電影業內部,音響的出現沖擊瞭電影藝術和技術的各個部門,一些不能用於有聲片的技術人員都被淘汰瞭。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制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裡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瞭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不久後拍攝瞭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市之光》(1931)。

  大蕭條時期的諸方面因素使好萊塢影片的生產模式和制片公司體制定型下來。好萊塢的制片公司是自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經歷瞭初建、合並、更名、鞏固的過程。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1929年美國制片公司體制的結構明確形成。它們包括5傢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傢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這便是通稱的“八大公司”。

《城市之光》劇照

  電影黃金時代 在整個30年代,盡管電影觀眾的人數時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數觀眾把看電影當作一種逃避和解脫。為瞭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需求,好萊塢的影片生產從以制片人為中心改變為以制片人為單元的制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組織結構大同小異。這種“制片人單元”的模式保證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規格生產出供應全國影院的合格產品。

  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瞭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禮帽》(1935)、《風月無邊》(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1931)、《疤面人》(1932)和《嚇呆瞭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蘭肯斯坦》(1931)等。

  除去上述類型影片之外,30年代還產生瞭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這些影片包括F.卡普拉的《一夜風流》(1934)、《第茲先生進城》(1936)和《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939);卓別林的《摩登時代》(1936);J.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1934);G.顧柯的《八時餐會》(1933)和《小婦人》(1933);M.柯蒂斯的《新新監獄兩萬年》(1933)、《黑色的憤怒》(1935)和《俠盜羅賓漢》(1938);V.弗萊明的《勇敢船長》(1937)、《綠野仙蹤》(1939)和《亂世佳人》(1939);J.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關山飛渡》(1939)、《怒火之花》(1940)和《青山翠谷》(1941);E.戈爾汀的《大飯店》(1932);A.希區柯克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1940);F.朗格的《狂怒》(1936);M.李洛埃的《我是越獄犯》(1932);劉別謙的《風流寡婦》(1934);J.von斯登堡的《摩洛哥》(1930)和《上海快車》(1932);W.惠勒的《紅衫淚痕》(1938)和《呼嘯山莊》(1939)等。此外,H.霍克斯、H.金、R.馬莫裡安、R.華爾許等亦拍攝瞭多部質量優秀的影片。

《關山飛渡》劇照

  當時對美國電影發展作出貢獻的還有眾多的表演藝術傢,其中包括F.亞斯坦、H.鮑嘉、C.鮑育、J.賈克餘、G.古柏、J.克勞馥、B.戴維斯、O.德·哈維蘭、M.黛德麗、E.弗林、H.方達、C.蓋博、C.格蘭特、K.赫本、C.隆巴、P茂尼、W.鮑威爾、E.G.魯賓遜、R.G.羅吉絲、J.史都華和E.泰勒等。優秀的電影傢中還包括攝影師G.托蘭和黃宗霑。此外,童星S.鄧波兒等主演的影片對於鼓舞30年代的美國民眾起瞭特殊的作用。

  從20年代末開始,W.迪斯尼創造瞭米老鼠、唐老鴨等一系列傢喻戶曉的動畫形像,並從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開始,創造瞭《木偶奇遇記》(1940)、《幻想曲》(1940)、《小鹿班比》(1942)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長片,使美國動畫片的影響遍及世界。

  好萊塢在30年代發展為美國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傢、音樂傢及其他人士相繼來到這一電影都城。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拍攝出一批社會意識較強的影片,如上述《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新新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翠谷》、《狂怒》、《我是越獄犯》以及《巴斯德傳》(1935)、《左拉傳》(1937)、《華萊士傳》(1939)、《他們不會忘記》(1937)、《黑色軍團》(1936)和《窮巷之冬》(1936)。年輕的O.威爾斯1941年導演的《公民凱恩》吸取瞭經典美國電影的精華,導演瞭這部從敘事結構到鏡頭結構均有重大創新的影片,把美國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點。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安倍遜大族》(1942)對以後電影的結構、攝影和電影理論的影響十分深遠。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劇照

  歐洲戰爭形勢緊張後好萊塢拍攝瞭有反納粹意義的影片如A.李維克的《一個納粹間諜的自白》(1939)和卓別林的《大獨裁者》(1940)。美國參戰後,電影業積極地支持瞭反法西斯戰爭。一大批著名導演和演員參軍到前線作戰或拍戰爭紀錄片,其中有H.方達、C.蓋博、R.蒙哥馬利、J.史都華、R.泰勒、F.卡普拉、G.蒂文斯和J.福特等人。還有許多著名的男女演員前往戰區作鼓舞士氣的巡回演出。

  美國的紀錄片在戰爭年代有瞭長足的進展。在弗拉哈迪之後,美國紀錄片曾處於停滯狀態,到30年代中期才在英國的J.格裡爾遜和荷蘭的J.伊文思的影響下再次受到重視,拍攝瞭《開墾平原的犁》(1936)、《河流》(1937)和《城市》(1939)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東西海岸的紀錄片導演與好萊塢故事片導演聯合起來,除為軍方攝制瞭大批軍事訓練片和戰爭紀錄片外,還攝制瞭數量相當可觀的堪稱經典之作的紀錄片,如J.福特的《中途島戰役》(1942),J.休斯登的《來自阿留申群島的報告》(1943)、《聖彼得羅之役》(1945),W.惠勒的《孟菲斯美女》(1944),L.德·羅歇蒙的《戰時女郎》(1944)等。此外,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的敵方影片制作出《我們為何而戰》的系列片。G.卡寧和英國的C.裡德合作導演的《真正的光榮》(1945)被譽為長紀錄片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瞭許多優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勝利之歌》(1942)、《卡薩佈蘭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顧柯的《費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約克軍曹》(1941);希區柯克的《破壞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馬耳他之鷹》(1941);H.金的《皇傢空軍中一名美國佬》(1941);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1943);李洛埃的《魂斷藍橋》(1940)和《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劉別謙的《生死問題》(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麥卡裡的《與我同行》(1944);邁爾斯東的《鼠與人》(1940)、《北極星》(1943);I.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1943);O.普雷明格的《勞拉》(1944);G.拉托夫的《俄羅斯之歌》(1944);H.舒姆林的《守望萊茵河》(1943);華爾許的《目的地緬甸!》(1945);W.A.惠爾曼的《黃牛慘案》(1943)和《大兵喬的故事》(1945);B.懷爾德的《通向開羅的五座墳墓》(1943)和《失去的周末》(1945);S.伍德的《戰地鐘聲》(1943)和《金石盟》(1942);惠勒的《小狐貍》(1941)和《忠勇之傢》(1942)等。I.褒曼、B.克羅斯貝、J.迦倫、R.海華絲、B.霍普、G.佩克、L.透納和J.韋恩等演員在這一時期加入瞭美國電影明星的行列。

《馬耳他之鷹》劇照

  1946年電影觀眾的人數創造瞭紀錄,這使好萊塢在戰後一兩年間表現得十分樂觀,許多演員、導演(包括他們在戰爭中培養出的助手)回到好萊塢,以新的熱情投入影片制作。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段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1947);S.多南和G.凱利的《雨中曲》(1952);福特的《親愛的克萊蒙丁》(1946);霍克斯的《紅河》(1948);休斯敦的《寶石嶺》(1948)、《柏油叢林》(1950)和《非洲女王》(1951);H.金的《正午十二點》(1949)和《槍手》(1950);E.卡善的《君子協定》(1947)、《漂亮的混血姑娘》(1949)和《欲望號街車》(1951);J.L.曼凱維支的《彗星美人》(1950);V.米納裡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和《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R.羅森的《當代奸雄》(1949);斯蒂文斯的《陽光照耀之地》(1951)和《原野奇俠》(1953);維多的《太陽浴血記》(1947);華爾許的《白熱》(1949);懷爾德的《日落大道》(1950)和《十七號戰俘營》(1953);惠勒的《黃金時代》(1946)、《女繼承人》(1949)和《羅馬假日》(1953);F.齊納曼的《正午》(1952)和《走向永生》(1953)等。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瞭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瞭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切斷瞭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並進行裁員。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瞭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最甚者是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針對好萊塢進步人士進行政治迫害。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人案,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 餘人被列入黑名單。受迫害的人或亡命歐洲(如J.達辛、J.洛塞),或戰略性退卻(如J.休斯登、R.羅森、F.齊納曼),或賣友求榮成為叛徒(如E.德米特裡克、E.卡善)。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瞭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然而,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還是克服重重困難攝制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1954,H.比伯曼導演),至今仍受到電影研究人員的重視。主要發生在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的美國“黑色電影”,如B.懷爾德的《加倍賠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郵差總是按兩次鈴》(1946)和N.雷伊的《以夜維生》(1949),亦是在這種政治氣候的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並隨著50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漸消逝。

  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60年代中期開始逐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為挽頹勢,出現瞭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制片及實驗電影有瞭發展。

  在“好萊塢之後”的年代裡,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瞭變化。N.雷伊、V.米納裡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瞭一步,出現瞭西爾克的《寫在風中》(1957)、《被玷污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納裡的《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蛛網》(1955)和《傢在山那邊》(1960)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瞭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群體的主人公,並出現瞭福特的《搜索者》(1956)、G.R.希爾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1964)、R.懷斯的《西區故事》(1961)和《音樂之聲》(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

《邦尼和克萊德》劇照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蕩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J.施萊辛格的《午夜牛郎》(1969),T.馬裡克的《荒原》(1973)等。

  這一時期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R.阿爾特曼的《陸軍野戰醫院》(1970)和《納什維爾》(1975);P.波格丹諾維奇的《最後一場電影》(1971);地密爾的《十誡》(1956);M.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1975);A.希勒的《愛情故事》(1970);休斯登的《不合時宜的人》(1961);S.庫勃裡克的《光榮之路》(1957)、《斯巴達克斯》(1960)、《怪癖博士》(1964)、《2001年太空漫遊記》(1968)和《發條橘子》(1971);尼科爾斯的《第二十二條軍規》(1970);F.沙夫納的《巴頓將軍》(1970);G.西頓的《飛機場》(1970);斯蒂文斯的《巨人》(1956);懷爾德的《熱情似火》(1959)和《公寓》(1960);惠勒的《賓虛傳》(1959)。希區柯克在這一階段拍攝瞭他最有影響的一批影片,如《後窗》(1954)、《眩暈》(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0)、《群鳥》(1963)和《瑪爾妮》(1964)。

  美國黑人演員過去在電影中隻扮演次要的甚至是反面的角色,自S.波蒂埃開始,在《掙脫鎖鏈》(1958)、《藍斑》(1965)、《吾愛吾師》(1967)、《炎熱的夜晚》(1967)和《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中扮演瞭正面角色,並開始嘗試由黑人自己編導關於黑人生活的影片。從L.斯特拉斯堡在紐約開設的演員講習班培養出來的M.白蘭度、M.克利夫特、P.紐曼和J.方達等加入瞭電影演員的行列。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年輕導演亦開始嶄露頭角,如F.F.科波拉的《教父》(1972)、《教父》(續集)(1974)和《對話》(1974),G.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1973),M.斯科西斯的《窮街陋巷》(1973)和《出租汽車司機》(1976)等影片顯示出美國青年導演在承繼美國電影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精神,為70年代的復興準備瞭條件。

《教父》劇照

  美國電影的“復興”是從S.斯皮爾伯格的《鯊腭》(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這兩位導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制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學幻想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制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受到美國青少年觀眾歡迎的科幻片發展為集災難片、冒險片而成的場面壯觀的影片的一個新片種,這些影片包括《第三類接觸》(1977)、《異物》(1979)、《外星人》(1982)、《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金剛》(1976)、《超人》(1979)以及這些影片的續集。

  在70年代末以來的美國電影中,傢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比如W.艾倫的《安妮·霍爾》(1977)和《漢娜姐妹》(1986);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1980);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J.L.佈魯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1978);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1981);R.雷德福的《普通人》(1980);H.羅斯的《轉折點》(1977);齊納曼的《朱莉亞》(1977)等。關於越南戰爭的影片當推H.阿什比的《歸傢》(1978)、M.西米諾的《獵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1979)。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關於工人的如《諾瑪·雷》(1979)、《洛奇》(1976)、《藍領》(1978);表現青年的如《周末狂熱》(1977)、《油脂》(1978)、《毛發》(1979)和《閃光舞》(1983)等。

  研究與理論 長期以來,美國隻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註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瞭很大的發展。建立於1927年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除頒發一年一度的“學院獎”(奧斯卡獎),從藝術上和商業上推動美國電影以外,也逐漸加強瞭它的學術工作。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瞭美國電影研究院。電影資料館遍佈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資料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制作和理論教育有瞭發展。許多綜合大學裡陸續設置瞭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制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3個系。隻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志》)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瞭條件。

  電影獎與電影節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歷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美國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