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宗教美術。耆那教是西元前6~前5世紀與佛教同時興起的代表剎帝利反婆羅門教思潮的一種宗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基本教義為:業極輪回、靈魂解脫,提倡無害和苦行。西元1世紀,該教分裂為天衣派和白衣派,後又出現眾多流派。耆那教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吸收瞭大量其他宗教的因素,特別是印度教諸神和傳說,在建築、雕刻和繪畫方面取得成就。

  建築 早期耆那教建築保存下來的極少,與佛教建築結構區別不大大,窣堵波下一般藏置耆那教祖師大雄的舍利,石窟多為供有大雄雕像的單一禪室和巖鑿居室。代表建築有在康迦梨提拉發掘出的巽伽-貴霜晚期的窣堵波和位於靈鷲山的松班達爾兩座巖雕居室等。此外,北德幹也發現瞭若幹石窟。笈多王朝古典時期的耆那教建築,中晚期受印度教建築影響,寺廟規模龐大,宏偉壯觀,註重繪畫、雕刻藝術與建築的有機結合。比爾薩地區的烏達耶吉裡第20窟,佈杜戈代的巖壁神龕和埃洛拉石窟的第30~34號5座窟,是該時期的優秀作品。中世紀,耆那教藝術的中心基本上在古傑拉特和拉賈斯坦等地區,建築藝術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最著名的實例,是建於10世紀左右的阿佈山上的迪爾瓦拉和丹加爾兩神廟,通體采用白色大理石材料,精雕細鏤,形體優雅輕快。15世紀後期,隨著伊斯蘭教藝術的滲入,在裝飾造型方面又產生瞭新的變化。

  雕刻 早期耆那教雕刻的發展,可追溯到孔雀王朝(公元前3世紀),耆那教的浮雕作品,首先在馬圖拉出現。貴霜時代,耆那教造像得到瞭進一步發展,但仍與佛教造像雷同。直至笈多時代才開始形成其宗教的特有樣式,其特點是:中心是居於蓮花或獅子座上的大雄像,兩側侍立男女藥叉,裝飾雕刻題材,大多為早期印度教諸神。6~7世紀,出現瞭單獨的男女藥叉和三身耆那像等題材。自8世紀起,耆那教美術追隨其他印度藝術風格,寺廟周壁佈滿數以千百計的人物、動物浮雕和圓雕。11世紀根據《耆那傳》制作的浮雕開始出現,雕刻裝飾風格更趨於程式化,隨後,雕刻藝術日漸粗陋衰落;將雕像嵌置銀質或玻璃玉石眼球成為時髦風尚。

《戈摩達希瓦爾》(981)

  壁畫及其他 耆那教的壁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存留下來有年代可考的作品,尚未能超過7世紀以前。佈杜戈代小型窟龕中的7世紀初的精妙壁畫,除天花板上的神祇形象外,內容大多為世俗性質。埃洛拉石窟等處的天頂壁畫殘跡,描繪有巴濕伐那陀(耆那教二十三祖)傳說和男女藥叉等形象,作風古樸典麗。北印度11世紀前的壁畫沒有保留下來,11世紀後出現瞭根據耆那教教義和傳說繪制的文獻插圖作品,爾後又產生瞭大量的風俗畫,這些作品,構圖簡潔,色調單純,具有濃鬱的傳統風格和鄉土氣息,對於拉傑普特繪畫的崛起,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笈多時代《耆那教祖師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