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表演的體操項目。這種體操由幾十、幾百甚至成千上萬的男女青少年在不同的場地上,隨著音樂做各種體操動作,變換各種隊形,組成多樣的圖案,有的還配以不同的服裝、道具和看臺背景,以反映一定的主題思想(圖1)。團體操和音樂、舞蹈、美術有密切的聯繫。表演者通過團體操的操練可以增強體質,陶冶性情,受到集體主義和紀律性教育。

圖1 團體操①

圖2 團體操②

  世界上開展團體操活動較早的國傢有歐洲的捷克斯洛伐克、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亞洲的日本、中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等。各國的團體操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捷克從1862年成立“天鷹”體育協會以來,就註重普及團體操活動。蘇聯的大型團體操除有各加盟共和國的民間舞蹈表演外,還以高超的體操技術和難度較大的聯合器械表演見稱。日本的團體操分為普及和提高兩類,在60年代舉行的“東京文化祭”的團體操表演,以華麗的背景和徒手操的規格化,以及高難度的疊羅漢技巧顯示瞭它的特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瞭專門的組織機構,規定團體操為國傢比賽項目,普及程度很高,其突出的特點是場次多,註重背景的配合,從多方面反映一個主題。中國的團體操,以隊形變化巧妙、圖案造型壯麗、內容豐富、組織嚴謹和背景畫面清晰見長。

  中國的團體操從20世紀初期就已在少數省、市出現瞭。但那時的規模小,內容也簡單,隻限於徒手體操、疊羅漢和組字等。大型的團體操表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逐步興起的。50年代初期,在中國一些大城市舉辦的運動會上和某些重大的慶祝活動中曾組織過團體操表演。以後,在歷屆全國運動會和其他重大體育競賽中,又組織瞭不同規模的團體操表演。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的第1至第4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先後表演的《全民同慶》、《革命贊歌》、《紅旗頌》和《新的長征》4次大型團體操。《全民同慶》有8000餘人參加表演。《革命贊歌》不僅在規模上擴大到16000多人參加表演,而且主題鮮明、技藝較高,隊形圖案多變,音樂旋律優美動聽,服裝道具新穎美觀,特別是首次增加瞭大型看臺背景,美化並擴大瞭場面,使整個表演更加氣勢磅礴。《紅旗頌》表演人員進一步擴大到23000人,由於看臺背景采取表演者不露頭的方法,畫面更加清晰。《新的長征》有16000人參加表演,由於突出瞭體育特點,在構思與編排上有新的突破,博得瞭廣大觀眾的贊許(圖2)。從第2屆全運會起,拍攝瞭團體操電影專輯,印制瞭團體操畫冊,舉辦瞭全國團體操教練員訓練班。國傢還頒發“體育運動榮譽獎章”表彰團體操的編導人員。這些對中國團體操的發展和提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從60年代起,中國許多省、市、自治區在各種規模的運動會上普遍組織瞭規模較大的團體操表演。

  在制訂團體操表演方案時,首先應根據一定的主題、內容和風格特點進行構思,包括場次多少、時間多長、表演者人數多少、服裝、道具的設想和音樂的配合等。其次根據每場操的結構,從入場到表演的發展、結束,合理安排它的起伏變化和高潮。最後根據主題內容的要求創編動作,設計各種隊形圖案和背景畫面。

  團體操的動作既要整齊劃一,又要充分運用各種形式的變化。動作有全體一致的,也有向著不同方向的,還有各種對稱的、起伏的、依次的、交錯的以及波浪式的,應根據團體操的內容和隊形圖案的變化,選擇那些簡單、優美、幅度大而又容易做得整齊的動作。其中也可穿插安排少數人做的包括一些高難度動作的體操和技巧表演場面。

  團體操的隊形與圖案是千變萬化的,設計時既要考慮使隊形變化迅速、巧妙,又要運用各種隊形恰當地表現主題內容。隊形有散點的,直線的,帶角的,弧形的,圓形的,綜合的。圖案有多組分散的,整體效果的,特定意義的和顯示流動線條的。復雜的圖案尤應註意佈局合理,主次分明和層次清楚。

  團體操的看臺背景,由於組成方法不斷改進,日益顯示出它是大型團體操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瞭背景配合,不僅能更加突出操的主題內容,而且在擴大和美化場面、掩護場內表演的不足等方面,都有明顯作用。設計背景標語和畫面,要註意配合場內表演的需要,文字要簡明,畫面與人像要清晰,有真實感。特別是依次翻本的活動畫面,能使整個表演場面更加生動和氣勢磅礴(圖3)。

圖3 團體操③

  團體操的訓練,必須依據參加人多的特點,認真制訂周密的計劃。首先要把眾多的表演者按每場操的要求編隊定位,然後訓練骨幹,練習基本功,學習表演動作,培訓後備隊員。最後在采取不同組織形式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各場操的聯合排練以及各場操和背景結合的排練,逐步過渡到預演並達到正式演出的水平。(見彩圖)

全運會大型團體操1

全運會大型團體操2

全運會大型團體操3

全運會大型團體操4

全運會大型團體操5

全運會大型團體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