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官修字書。由張玉書等奉命編纂,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書於五十五年(1716)。原名《字典》。因編纂、刊行於康熙年間,故名。在明代《字彙》、《正字通》基礎上增廣、訂正而成,共收字47035個。《中華大字典》出版以前,一直是中國古代字書中收字最多的字典。以其皇帝欽命編纂,在刊行後的200多年中,影響較大,流傳極廣。全書按地支分為12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3卷。部首分214部,每1部首下諸字均以筆劃為序。書中多收古字、冷僻字;不同音義的單字盡盡量收集,大都舉出例證,例證多為最早出現者;訓釋先註音後釋義,註音先反切,後註直音,一一列出《廣韻》、《集韻》、《韻會》、《唐韻》等韻書的音切;釋義以《說文解字》為主,兼采其他字書、韻書;釋字本義之後,多引《書經》、《孟子》、《莊子》、《荀子》、《史記》、《左傳》等經、史、子、集之書為證;本義之後,將別音、別義、別體、俗體、偽字附列註後;考辨之文,加按附於註末;有的刊本還把見於《說文解字》的篆體列於書眉。附錄有《辨似》,列舉出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體加以辨別;有《等韻》,述切字之法、分四聲法;有《補遺》、《備考》,補正文之缺漏,綴有音無義或音義全無者,以備考據。清代王引之所作《康熙字典考證》,舉出其中錯誤2588條之多。日本人渡部溫著有《康熙字典考異正誤》,查出錯誤達11700多條,且很多條與王引之的《考證》並不重復,可見其疏漏錯誤之嚴重。盡管如此,《康熙字典》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康熙字典》康熙五十五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