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類型。中國清乾隆時武英殿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的書本。又稱為聚珍版。乾隆三十七年(1772),弘曆皇帝下詔,廣搜天下遺書,開館纂修《四庫全書》。翌年,各省進呈本、采進本、《永樂大典》輯佚本,源源彙集北京。其中有些是稀見本或孤本。為瞭使這些書傳播於世,弘曆皇帝曾諭武英殿先行刊版印行。但對不利於其統治的著作,多行禁毀。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奉命管理《四庫全書》一應刊刻、刷印、裝潢等事的金簡,上書奏請雕刻木活字,排版印刷。同年奉旨施行。乾隆三十九年(17774)五月,已雕出木活字15萬個,尚不敷用;又增刻木活字10餘萬個。前後共刻木活字大小25萬餘個。此後,凡《四庫全書》館交印各書,就用這套木活字排版印行。乾隆皇帝以“活字版”名稱不雅,改稱“聚珍版”。據陶湘統計,武英殿用這套木活字前後排印134種書,後又續印單行書7種。這些書因為行款版式完全相同,又都由武英殿用聚珍版排印,故統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後來各省官書局又有照式翻雕、刷印行世者,故又有“外聚珍”之稱。其實翻雕已非活字,不該再用“聚珍”之名。為瞭與“外聚珍”區別,原《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又稱“內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