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傳統的鑒別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對博物館藏品進行識別和辨偽,正確揭示藏品的內涵,評定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從而確定其等級。

  藏品鑒定的歷史 中國的文物鑒定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文物的辨偽和考證工作就已具雛形。《韓非子·說林下》和《國語·魯語下》等古籍中,都有文物辨偽和考證的有關文字記載。秦時已開始對古銅器上的紋飾進行鑒別和解釋。《呂氏春秋》中的《慎勢》、《先先識》、《色威》等文獻,都記有對銅器紋飾的考證。漢時已註重考證和研究古銅器上的銘文。司馬遷非常註意研究文物,在《史記·封禪書》中記下瞭考證銅器銘文的史實。宋時宮廷收藏文物十分豐富,設有專職官員保管文物,並對文物進行鑒定。呂大臨所撰《考古圖》著錄瞭當時宮廷和私人收藏的古代銅器和玉器324件,每器皆摹繪圖形、款識,記錄尺寸、容量和重量等,出土地和收藏處可考的也加以說明,這是中國最早而較有系統的古器物圖錄。明時偽造文物大量出現,文物鑒定以辨偽為主。曹昭所撰《格古要論》,將文物分為古銅器、古畫、古墨跡、古碑法帖、古琴、古硯、珍奇、金鐵、古窯器、古漆器、錦綺、異木、異石等13門,對文物概況、作偽方法及真偽辨別,均加論述,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的文物鑒定專著。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出瞭銅器辨偽的兩條原則,即殘器修復不算偽品和真品的殘件拼成一個新物應屬偽品。清時繼宋之後,再次興起考據之風。朝廷大力提倡文物鑒定,逐步發展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梁詩正等所編的《西清古鑒》和《寧壽鑒古》,著錄瞭清宮所藏古代銅器1529件,彝器600件,鏡鑒101件。民國以後,文物鑒定在方法上較清代有所進步。1914年,北洋政府在清宮成立瞭古物陳列所,設立瞭藏品鑒定委員會,制定瞭《鑒定古物細則》。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並設立瞭“古物審查會”,負責鑒定藏品真偽,劃分藏品等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藏品鑒定制度日臻完善,水平日益提高。1985年,文化部設立瞭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負責制定博物館藏品的等級和標準。1986年,文化部又印發瞭《博物館藏品定級標準》。

  藏品鑒定的要求 藏品鑒定是一項細致的科學研究工作,是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藏品鑒定的過程,就是對藏品進行研究和著錄的過程。隻有對藏品作出正確的鑒定,才能為博物館的業務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藏品鑒定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藏品的真偽作出正確的鑒別,定出科學的名稱。藏品中的自然標本,要按照國際統一標準進行鑒定。巖礦標本要查明物質組成、結構和性質,進行科學的分類和定名。古生物化石標本要依據其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確定分類階元和名稱。動植物標本要以其形態和解剖上的相似度為基礎,確定科、屬、種和名稱。

  ②要確定藏品產生的年代、地區、作者、來源和流傳經過。自然標本要確定它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和環境。

  ③要對藏品本身進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並作出科學的記述。

  ④要評定藏品在歷史上、藝術上、科學上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確定它的等級。

  藏品鑒定的方法 中國的藏品鑒定,采用直觀的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法。直觀的傳統方法主要是依靠鑒定人員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對藏品進行分類、比較和辨識。

  分類 博物館的藏品,種類繁多,真偽混雜,鑒定時應根據不同類別、質地、制作方法和作偽特點等,把混合相間的各類藏品,分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類群,找出藏品之間的異同點,達到認識和鑒別的目的。

  比較 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為藏品鑒定工作提供瞭標準器物,它們對傳世文物的辨偽、斷代、釋疑等提供瞭可靠的依據。根據已知的標準器物,將需要鑒定的藏品,同已有確切年代、產地、作者、銘記、紋飾、質地、制作方法、造型特征等的藏品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確定其與標準器物的異同,鑒別其真偽及年代。

  辨識 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考察、調查訪問和科學檢驗等方法,瞭解藏品的產生環境、社會背景、流傳經過等,按鑒定對象及其同類品的規律,考察藏品的本質,進行辨析和識別。

  藏品鑒定工作要吸取歷代有關鑒定文物的經驗,充分利用社會上各方面的知識和成果,通過查閱歷史文獻、圖冊和報刊資料等,對藏品進行深入的研究。早期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多散見各類古籍中,如《國語》、《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等;到瞭宋代,已有文物鑒定專著問世,如呂大臨的《考古圖》、蔣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等;宋代以後,各類文物專著和綜合目錄增多,如明曹昭的《格古要論》、清梁詩正等的《西清古鑒》和《寧壽鑒古》、王昶的《金石萃編》、孫星衍、邢澍的《寰宇訪碑錄》、馮雲鵬、馮雲鵷的《金石索》、吳式芬的《攈古錄金文》、吳大澂的《愙齋集古錄》等;近代文物研究專著和考古學專著,主要有葉昌熾的《語石》、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這些論著和目錄,都是藏品鑒定的必須參考的材料。

  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國博物館的藏品鑒定還隻限於宏觀考察,基本上是通過人體的感官及某些物理方法進行辨偽、斷代和考證。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自1972 年世界上采用放射性碳素測定器物年代的方法後,藏品鑒定工作已開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對器物進行微觀考察,如用古地磁方法檢定人類化石的年代,用熱釋光測定陶瓷的年代,用光譜、質譜等分析和比較藏品的化學成分,用電子顯微鏡和金相顯微鏡檢定藏品的質地與結構,用 X射線探傷檢定金屬藏品的完殘和修復情況,用紅外照相顯示反差極小的畫面、印痕和墨跡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有利於提高藏品鑒定的科學性,不斷提高藏品鑒定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