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佛經字義的書。唐代大慈恩寺翻經沙門釋玄應撰,凡25卷。《唐書·藝文志》著錄,稱《眾經音義》,當為原來名稱。考大藏經唐釋道宣《大唐內典錄》和本書道宣(終南太一山釋氏)序都標題為《大唐眾經音義》。今題《一切經音義》是由唐智昇《開元釋教錄》所改。此書存於釋藏中。釋玄應的事蹟即見於《大唐內典錄》。《內典錄》說:“大慈恩寺玄應法師以貞觀末曆敕召參傳,捃拾藏經為之音義,註釋訓解,援引群籍,證據卓明,煥然可領。恨敘綴才瞭,未及複疏,遂從物故。”(《開元釋教錄》同)《《內典錄》作於高宗麟德元年(664),由此可知玄應當卒於麟德元年以前。玄應以前北齊沙門釋道慧曾為《一切經音》。玄應繼踵前修,又有撰集,所以深為當時人所重視。

  此書仿陸德明、《經典釋文》例,從經中擇字為註,形音義三者兼顧。梵語名號也一律註明音讀,解說所譯文字當否。註文中所引古書,除經傳註釋以外,以古字書訓詁書為多。《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廣雅》、《釋名》、《玉篇》之類是今天還存在的;其中如《倉頡篇》、《三倉》、《通俗文》、《古今字詁》、《埤倉》、《聲類》、《韻集》、《字林》、《字書》之類早已亡佚。清代學者發現這部書以後,從中輯錄出多種佚文訓釋,對研究古代訓詁極為有用。

玄應撰《一切經音義》

  《大藏經》有北藏板,有南藏板。南藏,明洪武刻於南京;北藏,明永樂刻於北京。乾隆五十一年(1786)武進莊炘官於咸寧,曾用咸寧大興善寺南藏本刊行,並同錢坫、程敦、洪亮吉、孫星衍等人校訂文字。然大都宗主《說文》,所說不盡妥當。同治間杭州曹籀又翻刻本書,但訛誤尚多。1935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南宋蘇州陳湖延聖院磧砂藏本,一語一行,極為清楚,訛字也少,仍保留唐本面目。敦煌石室所藏書中有一部分殘卷可資參證。國內還有山西趙城藏本。國外藏有高麗藏本。日本又有大治年間釋覺嚴手抄本,略勝國內刻本。日本學者山田孝雄曾以大治本配高麗藏本編為一書,足供校勘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