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地處中歐,就文化氛圍來說,位於羅馬、日爾曼和斯拉夫這三個文化圈的交點。奧地利美術歷史悠久,在這塊土地上產生過舊石器晚期的維倫多夫的女性雕像、哈爾福塔特文化(西元前1~前5世紀)的青銅祭祀車以及男子和動物雕刻。西元前1世紀末,這塊土地成為羅馬的行省,羅馬文化廣泛傳播。4世紀初,基督教傳入,出現瞭形制簡單的早期教堂。民族遷徙時代以豪華的工藝美術品引人註目。加洛林王朝時期的塔西洛的高腳杯(約780)、庫特貝希特福音書(8世紀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10世世紀末,“奧地利”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它在巴奔堡王朝(976~1246)的統治下,經歷瞭長期和平的發展。

  羅馬式美術 奧地利羅馬式美術產生於11~13世紀中葉,以宗教教團所建的宗教建築為代表。其中風格保存最完整的是克恩滕古爾克大教堂(1140~1174)和施泰爾馬克塞考大教堂。薩爾茨堡是12世紀的藝術中心,它的大教堂具有5個廳堂。同期,巴奔堡傢族在克洛斯特新堡和維也納大建行宮和城堡,有許多地方藝術傢以及流動藝術傢為他們服務。對建築的某一部分做精細的裝飾,是羅馬式建築藝術的一大特色。羅馬式雕塑往往是作為教堂大門的裝飾出現的。

  細密畫在這個階段得到瞭極大的發展,薩爾茨堡諾恩貝格修道院的濕壁畫乃是羅馬式濕壁畫中的傑作。值得一提的還有這個時期出類拔萃的工藝美術品,如維爾滕的雙耳聖餐杯等。

  哥特式美術 13世紀下半葉,哈佈斯堡王朝開始瞭對奧地利的長達600多年的統治。國傢政權的穩定、哈佈斯堡傢族對藝術品的熱衷收藏和倡導,對促進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期哥特式建築以托缽修會和西迪斯顯教團在弗裡薩赫、利林費爾德、海利根克羅伊茨 、茨維特爾等地建的教堂為代表。奧地利哥特式建築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大多數教堂為主側廳一樣高的廳堂式建築,如都在維也納的聖斯特凡和托缽僧教堂。晚期哥特式的主要代表是維也納斯特凡大教堂,經擴建的南鐘樓無論在規模還是造型上,都堪稱奧地利鐘樓建築中最出色的作品。

  在哥特式的雕塑中,聖母像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克洛斯特新堡的聖母和聖斯特凡教堂的奴婢聖母像著名。這些面容親切的聖母對整個奧地利地區具有一種典范意義。哥特式晚期的祭壇繪畫和雕塑,最重要的是M.帕赫爾創作的聖沃爾夫岡教區教堂的主祭壇畫(1481)。帕赫爾在作品中第一個在德奧地區使用瞭意大利的透視法則,他的祭壇畫融匯瞭德國、尼德蘭哥特式和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成就。15世紀中葉,奧地利畫傢逐漸接受瞭尼德蘭繪畫的寫實手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德籍畫傢К.萊佈。繼承他的風格而又有所創新的是薩爾茨堡畫派的名師R.弗呂奧夫(老)。

  文藝復興美術 文藝復興初期,奧地利繪畫取得瞭十分顯著的成就。這個時期繪畫的特點是:註重感性,註重對自然的觀察和描繪,註重色彩。後兩點在16世紀初的多瑙河畫派的創作中即已表現出來。這個畫派熱愛大自然,對光和色異常敏感,他們以浪漫的情調描繪自己傢鄉的美麗風景。多瑙河畫派的先驅是R.弗呂奧夫(小)。代表畫傢為W.胡貝爾和J.賽塞內格爾。胡貝爾還是素描大師,他的《女子肖像》是一幅抓住瞭人物性格特征的佳作。這個時期的雕塑依然局限在祭壇上,無法與繪畫相比。由於新教破壞偶像運動的影響,社會動蕩,信仰混亂,16世紀中、後期的繪畫和雕塑隻集中在伯爵的宮廷,畫壇幾乎全由外國來的藝術傢所壟斷。

  奧地利宗教建築僅僅在局部裝飾上吸收瞭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形式,隨著路德新教的改革興起,宗教建築漸為受意大利風格影響的世俗建築取而代之。建築師多由意大利來,他們在建設要塞以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方面起瞭很大作用。這個階段,費迪南德一世皇帝在維也納大興土木,其他大公爵、貴族也大修府邸、宮殿和城堡。著名的有維也納施塔爾堡、因斯佈魯克安佈拉斯宮、下奧地利羅森堡和沙拉堡。此外,新興的資產階級也在鄉村建庭院別墅,城裡則建瞭雄偉的邦議會大廈。

  巴洛克美術 1648年,歐洲30年戰爭結束。1683年,奧地利戰勝奧斯曼帝國的第2次入侵,迅速上升為歐洲強國。這個期間的3個君主都酷愛藝術,他們開辦瞭藝術學校,藝術得到瞭宮廷、貴族和教會的資助和倡導,這是奧地利美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在奧地利巴洛克美術中,最輝煌的和最有特色的應屬那宏偉氣派的建築。J.B.菲舍爾·馮·埃拉赫、J.L.von希爾德佈蘭特、J.普蘭德陶厄,是巴洛克盛期具有世界意義的3位建築大師。菲舍爾·馮·埃拉赫的建築藝術綜合瞭許多風格,主要作品是維也納卡爾斯教堂(1716~1737)。希爾德佈蘭特為維也納的宮殿式建築做瞭最重要的貢獻,代表作是維也納的上、下貝爾韋代勒(1714~1722)。普蘭德陶厄的傑作是梅爾克修道院。

  巴洛克建築格外重視內部裝飾,雕塑和繪畫多為建築服務。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傢是G.R.多納和在維也納創作的F.X.梅塞施米特。多納的雕塑多用鉛灌成,維也納新市場的水泉是他最傑出的作品。奧地利的巴洛克繪畫色彩鮮艷,充滿歡快的激情,具有強烈的感官性和樂天精神,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J.M.羅特邁爾、D.格蘭和P.特羅格爾是這個時期最享盛名的畫傢,他們的濕壁畫為奧地利巴洛克建築增添瞭異彩。

  晚期巴洛克的風格趨向溫柔,被稱為特蕾西亞風格。它的兩位傑出大師是畫傢F.A.毛爾貝奇和J.M.施密特。毛爾貝奇的作品充滿戲劇性,色彩豐富細膩。施密特的著色技巧顯然受倫勃朗的影響,一生多產。

  19世紀美術 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的工業和經濟迅速發展,城市日益繁榮。整個19世紀,奧地利的美術豐富多采,古典主義、比德邁爾畫派、歷史主義、青年風格,幾種風格彼此交替。

  奧地利古典主義建築比法國的溫和樸實,J.科恩豪澤爾設計的維也納蘇格蘭寺(1826~1832)即是一例。19世紀下半期,奧地利建築轉向歷史主義,它以維也納環形路兩邊按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修建的建築群為代表。這些由不同建築師設計的建築曾因對歷史風格的模仿、沒有創造性而受到責難,現已被肯定。

  奧地利古典主義雕塑的發展與建築的發展基本相似,它的代表人物是風格嚴謹的F.A.曹納。19世紀下半葉的雕塑以紀念碑為主,著名的雕塑傢有A.D.費恩科恩和德國人K.楚姆佈施。前者的主要作品是歐根親王和卡爾大公的紀念碑,後者的代表作為貝多芬和特蕾西亞紀念碑(均在維也納)。

  向古典主義繪畫過渡的代表是從德國來的H.菲格爾,他特別以肖像畫著稱。J.A.科赫是位長期生活在羅馬的重要的風景畫傢,他的作品交融著古典和浪漫的因素。浪漫主義畫傢有富於想像力的M.von施溫德,他的卓越才能表現在處理神話與傳說的題材上。1815~1848年革命之間,比德邁爾風格在奧地利流行,它的特征是講究細膩的生活情趣,強調居住的可人和愜意。維也納比德邁爾畫派的代表人物是F.G.瓦爾德米勒,他的風景、肖像和風俗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風俗畫在這個時期普遍受到重視。其他著名畫傢還有J.丹豪澤爾、F.von阿默林、F.高爾曼。R.von阿爾特被稱為“奧地利的門采爾”,他還是位傑出的水彩畫大師。

  19世紀70~80年代的繪畫,受新巴洛克的代表H.馬卡爾特和H.卡農的影響很大。與他們相對的是肖像、風景和風俗畫傢A.羅馬科,他的晚期作品已發出表現主義的先聲。風景畫傢A.von佩滕科芬和風俗畫傢E.J.申德勒也都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19世紀末的青年風格,是奧地利藝術發展的高峰。1897年,一些年輕藝術傢一反折衷主義的傳統,建立瞭自己的組織──維也納分離派,以圖推動停滯的藝術生產。維也納分離派在建築、工藝美術、繪畫等領域都取得瞭豐碩的成果。O.瓦格納是現代建築的先驅之一,他的思想由他的學生J.霍夫曼繼續發揚光大。1903年,霍夫曼與К.莫澤爾組建維也納工場,為奧地利工藝美術的高度繁榮做出瞭重要貢獻。另一位著名的建築師А.洛斯反對青年風格的裝飾,他強調建築的功能主義,是現代建築的奠基人之一。

  在這個時期的畫壇上,學院派被分離派取代。分離派畫傢G.克裡姆特對他所處時代的藝術和風尚產生瞭極大的影響。他的畫融合瞭東、西方的因素,色彩歡快,裝飾性強,富有象征性。

  20世紀美術 進入20世紀,具有奧地利特色的表現主義萌生。它的代表人物是Е.席勒、O.科柯施卡和А.庫賓。3人的表現主義各具特色:席勒探求愛與死之間的生命意義,科柯施卡則表現瞭他近乎夢幻的激情,庫賓是最重要的現代版畫傢之一,他描繪看不透的東西,富於幻想。其他具有表現主義特色的畫傢還有R.格斯特爾、科爾希、H.伯克爾等人。這個時期以風景畫著稱的畫傢有A.法伊施陶厄和W.特尼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畫傢和版畫傢可分為3組。第1組的創作風格介於表現主義和新寫實主義之間;第2組則使用變形直至完全抽象的形式;在第3組的創作中,幻想起決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抽象畫傢有G.K.貝克、F.裡德爾等人。維也納幻想現實主義畫派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它深受本世紀交替時籠罩在維也納的那種生活氛圍的影響,它的主要代表為Е.富克斯、A.勒姆登、W.胡特爾、R.豪斯納等人。與眾不同的F.洪德特瓦塞爾的作品色彩強烈,表現出他對青年風格的裝飾藝術的緬懷,而過程藝術的重要代表賴納則以往自己臉上塗畫而出名。除瞭具象畫傢之外,還有許多相當的畫傢逐漸從抽象風格轉向寫實主義。

  20世紀初,奧地利的雕塑以工藝美術學校的教授A.哈納克為代表。他學習A.羅丹,創作風格莊嚴宏偉。1945年以後對奧地利現代雕塑影響最大的是F.沃特魯巴,他的石雕風格粗獷,不拘細節。他的學生A.赫德利卡和阿弗拉米迪斯則各有個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雕塑傢轉向人物的創作,有些人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

  

參考書目

 Otto Benesch, Kleine Geschichte der Kunst in österreich,Wien,1950.

 Maria David,österreich Kunstschätze,Jnnsbruc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