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葉斯泊森

  丹麥語言學傢。1860年7月16日生於蘭內斯,1943年4月30日卒於哥本哈根。在哥本哈根大學學法語、英語和拉丁語,1887年得碩士學位。以後到倫敦、牛津、萊比錫、巴黎各地,與當時的語言學界名人接觸,尤其得力於H..斯維特的教導。1891年得博士學位。1893~1925年任哥本哈根大學英語教授,1920~1921年曾任校長。

  關於語言,葉斯泊森有兩個主要論點。一是語音和語法是外部形式,意義是內部形式,聲音與意義有密切關系,語音變化往往有意義因素,因此,他不贊成德國新語法學派的“語音規律無例外”的說法。二是印歐語系古代語言詞法系統復雜,近代語言詞形變短,語法系統簡化,這是進化,不是訛誤或退化。這些意見見於他的主要著作《語言:它的性質、發展和起源》一書(1922)。

  葉斯泊森自青年時代起就對語音研究有興趣,他的《語音學》一書(1897~1899)是語音學的名著之一。他改革丹麥的英語教學法,所編英語教材(1895)連續出瞭19版。

  關於語法,葉斯泊森認為講句法應從意義到形式,講詞法應從形式到意義。在《語言哲學》(1924)中,他把句法結構分為“接合”和“串連”兩種,前者如The furiouslybarking dog(狂吠的狗),後者如The dog barks furiously(狗在狂吠)。他說,在這兩種結構中dog在等級上都是“一品”,barking、barks都是“二品”,furiously都是“三品”。這個說法在20世紀40年代對中國的語法學傢王力、呂叔湘有影響,但是“接合”是詞組,“串連”是句子,結構不同,barking與barks 不應都算是“二品”。

  葉斯泊森的英語史研究很精到,著有《英語的發展和結構》(1905)和7卷本的《近代英語語法》(1909~1949,最後兩卷由助手續成 )。1937年他出版瞭《分析句法》,用符號來講句法結構。

  1928年他創制瞭一種輔助性語言,名為Novial,是“新國際輔助語”的縮寫。英國文學傢G.B.蕭伯納對它表示贊許,但後來不像世界語那樣為人們所接受。

  見新語法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