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印度的傳統撥絃樂器。“維納”一詞為梵文原名的譯音。最初這一名詞是古代吠陀宗教儀式上使用的一種弓形豎琴。現代維納由7世紀左右的一種圓桿琴演變而來,後來受伊斯蘭樂器的影響又有所變化,約於15世紀初定形。維納的種類較多,基本分為南維納和北維納兩類。

  南維納流行於南印度,琴體通常是半球形,用葫蘆製作或以整木挖成。琴頭向下彎曲,有精美的雕飾。靠琴頸下方裝有一個小葫蘆,用以加強共鳴。指板較寬,一般張金屬弦7根:4根旋律律弦,3根開放弦,在指板右側,發固定音作伴奏。指板上有可移動的金屬品19~24個,可奏出兩個八度中的所有半音。定弦多種,常用的是:c2、g1c1c1、g、c、G,音域達3個八度。

  北維納流行於北印度,通常稱作比恩。與南維納的不同之處是結構較為簡單,琴頭不彎曲,沒有雕飾。琴體是固定於木制空心琴桿兩端的兩個大小相同的葫蘆。一般張金屬弦7根。指板上約有19個可移動的凸起較高的金屬品,按弦時張力變化大。演奏技巧要求較高,屬於專業演奏傢用的樂器。常用定弦為:c2c1、f、c、G、E、c。

  演奏時,席地而坐,將琴斜抱在胸前,上端葫蘆由左肩支承,下端葫蘆或琴身放在右膝或地上,也可將維納平放於地上,左手按弦,右手彈撥,音色清脆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