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景頗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部盈江、隴川、瑞麗、潞西等縣景頗族聚居地區。它是一種由祭祀活動發展而來的群眾性集體舞蹈,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舉行,連續數日,參加者達千人甚至數千人之多。

  傳統的木瑙縱歌以殺牛祭鬼開始,由幾個頭戴插大雁翎、鑲野豬牙帽子,身著紅色繡龍袍的祭師,手執帶牛血的長刀入場,先跳一周,繼而由2~4位德高望重的領舞者帶一隊背獵槍、長刀的武士入場,朝天鳴槍表示驅邪,然後鼓樂齊鳴,身著盛裝的男女群眾結隊圍成層層層大圈,邊跳邊唱。舞蹈場地四周搭有彩門,場中豎4塊6~7米高的木牌,繪有紅黑等色的各種曲線,形成回旋形和蕨葉形花紋,下面橫板上刻有各種長方形、半圓形的圖案,中間交叉放置兩把長刀,相傳這寓意著景頗族的興旺昌盛和英勇堅毅的民族精神。花紋圖案,則是象征景頗族祖先的發源地──喜馬拉雅山和民族遷徙路線,或是圍獵路線和舞蹈路線的標示。近百年來,木瑙縱歌已發展成為以出征凱旋、慶祝豐收、迎接貴賓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文娛活動。木瑙縱歌已成為每年必舉行的傳統節日盛會。木瑙縱歌是一種回旋式的集體舞蹈,男女層層圍圈,跟隨著領舞者變換各種圖形,在木鼓、象腳鼓、鋩和洞巴、畢日、風笛、吐閏等樂器的伴奏下,邊舞邊唱,還常伴有熱烈的呼喊聲。舞蹈的基本動作是雙膝自然彎曲,顫動踏步向前。隨著步伐,肩頭與胯部順勢擺動,上身作輕微前傾和挺身的起伏運動,並在基本動作的反復中有所變化。男子舞時手持閃亮的長刀,或直立胸前或橫握身前,或在身側順勢擺動。女子舞時,雙手橫執手巾、蕉葉或折扇,頸部與胸前的銀飾品,隨舞步搖擺,叮1作響。舞隊如無數長龍盤旋、穿梭,高潮時,全場人引吭高歌,火槍齊鳴,場面格外壯觀。有時還插入木鼓舞、舂米舞、刀舞等舞蹈的表演。(見彩圖)

木瑙縱歌(景頗族) 《人民畫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