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戲曲音樂傢。字靈胎,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縣人。為當時名醫,兼通天文、輿地、音律、兵法之學。袁枚《徐靈胎先生傳》說他“聰強過人,凡星經地志,九宮音律,以至舞刀奪槊,勾卒贏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長於醫,每視人疾,穿穴膏盲,能呼肺腑與之作語”。他對詞曲演唱方法的研究,有獨到之處,對後世的戲曲演唱有較大的影響。所著《樂府傳聲》一書,總結瞭明代曲傢魏良輔、沈寵綏等人的經驗,又有所發展和創造。以簡潔的文筆,把詞曲唱法中主要的環節陳述較詳。1748年豐草亭刊本共收335節,並附有《洄溪道情》1卷,1859年真州吳桂重刻本又增補4節,共39節。

  《樂府傳聲》內容包括字音、發聲及口形、樂曲情感的處理、演唱的一般基本知識等方面。從當時戲曲演唱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和經驗出發,結合傳統的審美習慣,在技巧、方法、知識、淵源上進行瞭闡述。有的還編成簡潔扼要的口訣,使人易於記憶;有的則在技巧方法上分門別類,專節論述;有的還用形象化的比喻,深入淺出,通曉易懂。其中某些敘述,有樸素的辯證觀點。如在《斷腔》一節中說:“蓋南曲之斷,乃連中之斷,不以斷為重;北曲未嘗不連,乃斷中之連,愈斷則愈連;一應神情,皆在斷中頓出。”以連與斷簡述南北曲唱法的不同特點。又說:“一句之中,某字當輕,某字當重;亦有一調之中,某句當輕,某句當重,總不一定。但輕重又非響不響之謂也;有輕而不響者,有輕而反響者,有重而響者,有重而反不響者。”點破演唱中的對比原理,使演唱者得到度曲津梁,為戲曲研究者和演唱者所推崇。

徐大椿著《樂府傳聲》

  《樂府傳聲》有7種版本傳世。已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和《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