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流行於中國河南的地域文化。河南古為豫州,位於“河漢之間”和古九州的中央,又稱中州。廣義的中州泛指中國全國或黃河中下遊地區。

圖1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相傳始建於西元68年

  遠古時期,黃帝族自西北進入中原後,統合時居中原的炎帝族,形成炎黃族。炎黃族的一支在嵩山一帶演變成夏部落。炎黃族的另一支在今商丘形成商部落。公元前21世紀,夏部落在中州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傢夏朝。公元前16世紀,商部落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商朝在盤庚時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在中州大地留下輝煌的甲骨文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均以洛陽為都城,五代時梁、晉、漢、周及北宋則定都開封,這表明至北宋時,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少離開河南這個地方。南宋以後,隨著國都的南遷和北移,中州地區再也未能成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圖2 登封觀星臺,元代郭守敬(1231~1316)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中州文化蘊積著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化成果:始建於東漢的洛陽白馬寺(圖1),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北魏的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州文化的傑出代表;首建於北魏的嵩山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的寶剎之一,也是中國武術的正宗淵源;在洛陽邙山區和河南鞏義地區分別建有東漢帝王和北宋帝王的陵墓,積淀著厚重的墓室文化;元代郭守敬建的登封觀星臺(圖2),是中國和世界重要的天文遺跡;中州大地還孕育出中國著名的地方戲劇——豫劇,它在河南地方小調的基礎上,漸次吸收弋陽腔、秦腔、羅羅腔等演變而成。中州文化帶有濃重的農耕色彩,中州處於河(黃河)、漢(漢水)之間,橫貫全境的黃河定期泛濫,給沿河兩岸帶來肥沃的土壤,使中州地區的農耕發達,推動中州大地村落與城鎮文化的發展。長期的農耕文明,既孕育出河南人淳樸勤勞、樂天知命的天性,又使河南人形成小農意識和保守性格。中州地區長期以來是古代中國政治逐鹿中原的中心區域,各方力量你來我往,使該地區接觸瞭各種各式的文化,包括西來的佛教文化、猶太人文化、北方遊牧文化等。同時,中國的七大古都中河南占有三個(安陽、洛陽、開封),是中國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不可避免地使中州文化打上瞭濃重的儒傢烙印。

  

推薦書目

 張志孚, 何平立. 中州文化. 2版. 沈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