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央級綜合性檔案館。負責收集保管中國共產黨中央直屬機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國傢機關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重要檔案資料,並對史料進行研究考證、開發利用、編輯出版等,為中央和地方的領導工作、文獻編纂出版、歷史研究以及各方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中央檔案館主樓外觀遠眺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成立,同年10月正式開館。周恩來題寫館名。曾三為建館後首任館長。1993年12月中央檔案館和國傢檔案局合並,履行全國檔案事業行政管理和中央檔案保管、利用兩種職能,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構,由中共中央辦公廳管理。館局內設辦公室、檔案館(室)業務指導司、經濟科技檔案業務指導司、政策法規研究司、檔案資料保管部、檔案資料利用部、技術部等部門。

  中央檔案館館址設在北京海淀溫泉地區,占地13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庫房設有溫濕度控制、防火、防盜監測、報警等自動化系統。在檔案管理上配有縮微、復印、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已輸入120多萬條機讀目錄,部分檔案已數字化實現計算機全文檢索。同時還通過傳統的修復技術,較好地保持瞭檔案文件的歷史原貌。

  館藏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內容豐富,價值珍貴。至2002年底,共有檔案260多個全宗80多萬卷,資料190多萬冊,聲像檔案、照片檔案10萬多盤(張)。其范圍包括:①五四運動至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在從事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組織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等活動中形成的檔案資料;②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及其所屬機構和派出機關形成的檔案資料;③第二次革命戰爭以來成立的蘇維埃紅色政權、抗日民主政權、解放區民主政權形成的檔案資料;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及其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中央國傢機關形成的檔案資料;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形成的檔案資料,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共青團中央等全國性人民團體形成的檔案資料;⑥黨和國傢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傢和著名社會活動傢的手跡、書信、日記等;⑦與館藏檔案有關的聲像檔案、照片檔案及黨、政、軍、群機關編輯出版的報紙、刊物和各種文獻資料。

  建館以來,該館已為中央和地方單位提供利用200多萬件檔案資料,利用館藏檔案編輯出版各種匯集資料60多種。主要有《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1~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等;有《老一輩革命傢手跡選》、《毛澤東手書選集》、《周恩來手跡選》、《朱德手跡選》等領袖人物手跡選;有《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毛澤東評點詩詞曲精選》等毛澤東閱覽、評點的系列書;有《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畫冊、《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珍貴檔案》等圖文並茂的展示檔案原樣的圖冊;有與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聯合主辦的《黨的文獻》、與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聯合主辦的《中共黨史資料》等雜志;有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講話錄音匯集起來的《巨人之聲》錄音帶和激光盤;還有利用館藏檔案資料編輯的《共和國的腳步》、《紅旗飄飄》和《新四軍》等電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