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的一科。大多為喬木或灌木,僅有無根藤屬為纏繞寄生草本;常有含油或黏液的細胞。葉互生、對生、近對生或輪生,革質,有時為膜質或紙質,全緣,極少分裂,羽狀脈,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小脈常為密網狀;無托葉,氣孔(器)為茜草型,局限於下表面且常凹陷。花組成腋生或近頂生的圓錐花序、總狀花序、近傘形花序或團傘花序;總苞片無或有,開花時脫落或宿存;花兩性或單性,輻射對稱,花被通常3基數,亦有2基數,呈萼片狀,基部合生成筒,裂片6或4,排成兩輪,大小相等或外輪的較小小,花被筒短或很短,有的花後增大變成杯狀或盤狀的果托;雄蕊著生在花被筒的喉部,數目一定,稀數目不定,通常排列呈4輪,每輪2~4,花絲基部有2腺體或無,有時部分雄蕊特別是最內輪的雄蕊不發育,成為退化雄蕊,花藥2~4室,以裂瓣開裂,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顆,花柱1,柱頭盤狀,擴大或開裂,有時不明顯。果為漿果狀核果,有時為宿存的花被或花被筒承托,部分包圍或全部封閉;果梗圓柱形,有時肉質;種子無胚乳,子葉厚肉質,胚芽明顯。導管大多中等,以單穿孔為主。花粉粒無萌發孔,近圓形,徑24~40(70)微米,外壁薄,通常具小刺或小刺狀突起,外壁花紋模糊。染色體基數x=7,12。

  約有45屬,2 000~2 500種,分佈於熱帶,但有些種類分佈到亞熱帶甚至暖溫帶。中國約有20屬(其中鱷梨屬月桂屬為引種栽培)420餘種,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廣西、廣東及臺灣等省區,隻有少數落葉種類(木薑子屬山胡椒屬)分佈較北。樟科植物大多是熱帶雨林地區的典型植物,為山地森林的重要成分,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及沼澤地或河岸上均可生長。有些種類是濕生的,作為第1、第2或第3層喬木為原生熱帶森林所固有,也有些種類是喜陽光而作為先鋒樹種出現於砍伐跡地的次生林中。在具有季節性氣候條件下的森林中,樟科植物較為少見且為漸多落葉的種類。

  樟科植物的花大多小而芳香,有花部腺體,蟲媒傳粉,雌雄異花的存在表明向著異花授粉方向發展,但也有自花授粉發生,如Licaria屬、油丹屬,花幾乎不開放,且花藥靠柱頭很近,不可避免地發生自花授粉。果實主要借助鳥類及哺乳類小動物來傳播。檬果樟的果實由於在種皮和內果皮之間充滿空氣而漂浮,因而可借水傳播;這種植物通常沿定期泛濫的小河溪洪積土生長。河岸種如柳葉潤楠也是由水傳播種子。

  樟科的起源較早,第三紀的古新世發現瞭最古老的樟科植物化石。在西伯利亞發現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樟科果實和葉的化石,這表明當時樟科已出現在北方。

  樟科的植物化學成分主要有:生物堿、芳基丙醇、硝基間苯乙烷、苯甲酰酯、2–吡喃酮、黃烷酮、苯甲酮、月桂酸、烯烴、單萜及倍半萜等。芳香油中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芳樟醇、檸檬醛、黃樟油素、樟腦、桉葉油素、桂皮酸等。樟科經濟植物繁多,用途很廣。鱷梨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水果,其果仁富含油脂。月桂的葉是一種很好的調味香料或作罐頭的矯味劑。很多種類如玫瑰木、樟樹、黃樟等提供輕工和醫藥工業上用的芳香油。樟樹和黃樟還可生產樟腦。山雞椒木薑子等的果實和枝葉含芳香油。樟屬、木薑子屬、山胡椒屬、油果樟屬、厚殼桂屬、黃肉楠屬中不少種類的果實還含有豐富的油脂。桂皮肉桂錫蘭肉桂)、馬佐厚殼桂香皮木薑子麝香厚殼桂等的樹皮含芳香油,其中有些種的果實還可食用。烏藥以及桂皮都是有名的中藥。樟科中有很多工藝用材的材用樹種,其中尤以產自巴西的綠心木和圭亞那的臭木材質耐久;彈子木產自蘇門答臘及北加裡曼丹。澳大利亞產的土楠類似美國產的黑核桃,享譽國際市場。樟木制成的箱櫃不但美觀而且防蟲,楠木、滇楠自古就是良材。潤楠的刨花水溶液富於黏性而不膩,系發油的上品。還有樟科不少種類樹皮可作為褐色染料或提制單寧;不少種類(如銹葉新木薑子、滇潤楠)的樹皮、枝、葉均含黏質,粉碎後作線香粉、鉆探工程的加壓劑或飲水的凈化劑等。

  在樟科的親緣關系上,有人根據其藥室的開裂方式與小檗科、Monimiaceae科和金縷梅科某些屬相似,提出樟科與這些科有親緣關系。J.G.哈利爾(1912)提出樟科與Monimiaceae科、蠟梅科和金粟蘭科相近。近代對樟科的進化系統位置的認識基本上有兩種觀點:①認為樟科與瑞香科相近。②認為樟科屬於毛茛目。J.哈欽森、A.L.塔赫塔江將樟科連同幾個相近的科放入單獨的樟目(laur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