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預測、災害防治和災害善後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關係的總稱。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裏氏8.9級地震,引發巨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傢20多萬人死亡,150多萬人流離失所

  由於自然災害不可完全避免,而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用於改造自然的經濟力量都有限,所以還不存在任何情況下人能去災、人定勝災的客觀必然性。但人類在災害面前並非無能為力,災害可以防禦,其科學基礎是科技對策和經濟對策。

  災害與經濟 災害與經濟呈逆向關系,經濟常常受到災害的威脅與破壞。災害越大,對經濟的破壞也越大;經濟越發展,災害造成的損失就越大。這已為人類歷史所證實。據聯合國統計,世界各國因災害造成的損失每年約為200億~300億美元。中國是個多災重災的國傢,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驚人。據統計,以人民幣計算,20世紀50~60年代每年約為390億元,70年代每年約為520億元,80年代每年約為620億元,90年代上半期每年約為1 000億元,90年代下半期每年約1 000億~2 000億元;而進入21世紀的8年中,每年約為2 000億元。此外,每年還有環境污染災害,經濟損失在5 000億元以上;荒漠化災害,每年經濟損失約642億元。

  因由 造成經濟越發展,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越大的主要原因有:①受災地區的財產密度提高,使得同樣的災害程度,甚至災害強度下降,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仍會增加。例如美國,1949~1973年25年間的水災損失,相當於1844~1948年105年間經濟損失的總和;日本雖然采取瞭防洪措施,水災面積逐漸減少,但水災造成的損失仍然增加,其原因是受災地區的財產密度提高瞭5倍。中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466億元,到1995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總值為39 639億元,人口增加1倍多,因此災害帶來的損失必然加重。②經濟發展地區常常集中在內河流域地帶。如中國漢代基本經濟區處於黃河和海河中下遊一帶,魏晉南北朝在淮河流域得到重大發展,唐宋年間長江下遊一帶成瞭新的基本經濟區,元明以來向南擴展使珠江流域得到迅速發展,這就形成瞭中國經濟的基本概貌,特別是1978年底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地區的經濟更加發展。③經濟發展中因急功近利人為地破壞環境和生態,也導致災害的加深加劇。如20世紀90年代,中國因毀林開荒造成每年流失土壤和泥沙50億噸,並導致河道淤積(每年12億噸),大大降低瞭防洪標準,削弱瞭防洪能力。為此政府采取措施進行國土整治,並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對不合法和不合理的開發及建設予以制止和懲罰。

  研究重點 由於災害必然會給經濟帶來負面效應,所以對災害經濟的研究側重於災害預測、防治、控制和善後過程的規律性現象,處理災害經濟問題的基本原理,全面評價治理災害和變害為利措施的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提高防災、治災和救災經濟效益的評價方法,以及研究災害處於不同發展時期、不同區域的最優決策體系。研究災害經濟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價值評價法、效益評價法和機會成本評價法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