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區、政區名。①先秦時期地域概念中所謂“九州”之一。《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所指說法不一,有的指張掖河、黨河(在今甘肅河西走廊),有的指大通河(在今青海省)。西河指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曰涇汭,其浸渭洛。”嶽山即吳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南,弦蒲在隴縣西,涇汭即今涇河,渭洛即渭河和北洛河,均在今陝西中部地區。《爾雅·釋地》:“河西曰雝州。”古雍州境域大致指今陝西關中平原及其以西西地區。

  ②東漢興平元年(194)分涼州河西四郡置。治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轄境相當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建安十八年(213)為復《禹貢》九州制,遂並三輔之地及涼州入雍州。《三國志·魏志·張既傳》:“是時不置涼州,自三輔拒西域,皆屬雍州。”治長安縣(今西安市西北)。轄境相當今陜西中部、甘肅、寧夏南部及青海湟水流域。魏文帝時復西部地分置涼州,雍州轄境限於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西晉泰始五年(269)“以雍州隴右五郡及閔州之金城、梁州之平陽置秦州”(《晉書·武帝紀》)。於是雍州轄境僅有陜西中部和寧夏固原以南部分地。

  ③晉末永嘉亂後,南北均置有雍州。十六國時漢置雍州鎮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前、後趙置雍州鎮長安;前秦置雍州鎮安定(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後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後秦置雍州鎮安定;後燕置雍州鎮長子(今山西長子縣西南);夏置雍州鎮陰密(今甘肅靈臺縣西南),後移鎮安定,又移鎮長安。東晉太元中“以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於是在襄陽縣(今屬湖北)僑置雍州。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割荊州北部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五郡地為雍州,而僑郡縣猶寄治諸郡界。大明中,又分實土郡縣以為僑郡縣境。治襄陽縣。轄境相當今湖北丹江口市、南漳縣以東,鐘祥市以北,大洪山、棗陽市以西和河南西峽縣、方城縣以南,泌陽縣以西地。梁以後縮小。西魏恭帝元年(554)改為襄州。東晉南朝時雍州地北接宛、洛,南對鄢、郢,控南北沖要,為建康上遊重鎮。又近諸蠻所居,境內有稱為“雍州蠻”者,曾置寧蠻校尉,為南朝北邊要地。

  ④唐時雍州治長安,因都城所在,地位重要。置牧一人,以親王為之,以別賀領州事。秦王李世民、趙王元景、魏王泰、章懷太子賢都曾為雍州牧。轄境有今陜西秦嶺以北、乾縣以東、銅川市以南、渭南市以西地。為關內道采訪使治。開元元年(713)因京都所在,升為京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