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1837~1901)。生於倫敦肯辛頓宮,卒於維特島。父親是漢諾威王朝喬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母親是德國公主。早年在舅父利奧波德(後為比利時國王)監護下受教育,受到自由主義思想薰陶,培養瞭“為人君”的本領。1837年即位。次年6月28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即位初年,積極參與朝政,同首相、墨爾本子爵W.拉姆配合默契,傾向於輝格黨,與托利黨人格格不入。1839年5月授命R.皮爾組閣時,堅持不願更換原原首相派來的宮廷女侍而釀成轟動一時的“ 寢宮危機 ”,權勢欲受到初次打擊。1846年以後,女王和丈夫艾伯特親王堅決反對外交大臣H.J.T.帕默斯頓勛爵的對外政策。雖逼使帕默斯頓辭職,但同內閣的爭鬥一再受挫使女王體會到,立憲君主的權勢不在於同大臣爭權,而是要善於同內閣和首相配合,安做虛君。在位後期,政治態度及同內閣的關系有很大變化,轉向保守黨並同B.迪斯累裡結為至交,積極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女王的態度深受資產階級贊許。1851年,由艾伯特親王籌備、女王剪彩,為展示英國經濟發展的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博覽會”揭幕。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1887年、1897年內閣舉行隆重大典,慶祝女王即位50周年和60周年;同時借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舉行帝國殖民地會議,利用女王聲譽,鞏固大英帝國的統治和內部團結。

  女王統治時期,特別是1851年以後,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空前繁榮,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使女王成為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