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傢。浙江餘姚人。生於上海,卒於濟南。1935年畢業於上海正風文學院。1938年參與創辦太炎文學院。1942年去中央大學任講師、副教授。1947年以後在山東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第一屆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歷史學科第一屆學位評議組成員等職務。

  王仲犖長期從事文史教學和研究,代表作《魏晉南北朝史》被公認為是斷代史研究的優秀著作,曾獲國傢教委優秀教材獎。另一代表作《北周六典》以考證精詳著稱,曾獲國傢教委優秀著作二等獎。王仲犖是中國史學界魏晉封建論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於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系的形成問題》一文系統地闡述瞭這一觀點。他的重要著作還有《北周地理志》、《隋唐五代史》、《敦煌石室地志行記綜錄》等。他研究中國古代物價的專著《金泥玉屑叢考》經整理於1998年出版。先後發表的數十篇論文,分別編成《鵲華山館叢稿》和《鵲華山館叢稿續編》。王仲犖還曾參加點校二十四史,負責《宋書》、《南齊書》和《南史》點校的定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