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存最古的詩歌總集。共20卷,收錄和歌4 500餘首。此外還有漢詩4首、漢文1篇、漢文書簡若幹。編者和成書時間不明。據日本學者考證,它不是一次編纂而成的,大概在經過1卷本、2卷本、16卷本之後,於8世紀70~80年代經大伴傢持之手形成瞭流傳至今的20卷本。書名的命名時期不詳,一般認為書名中含有祝願歌集流傳萬世之意。

  作者 集中所收作品產生於5世紀初的仁德朝至奈良淳仁朝天平寶字字三年(759)約350年間。由於和歌的數量是從舒明朝(629~641)起才開始急劇增加,而舒明朝以前的作品隻有8首,所以,萬葉和歌的創作年代實際上是自舒明朝起的約130年間,文學史上通常把這一時期稱作“萬葉時代”。這正是日本開始向中國大量派遣遣唐使學問僧,積極吸收唐文化,模仿唐制建立並完善以天皇為中心的古代律令制國傢的重要歷史時期。和歌的作者中既有天皇、後妃、皇子、貴族、官吏、僧侶、專門歌人,也有庶民百姓、漁民、藝妓、士兵等,基本上包括瞭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署名作者530餘人,另外約有半數的和歌作者不明。作品所涉及的區域從京畿到九州邊塞幾乎覆蓋瞭除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分類 由於《萬葉集》是在多次擴編後形成的,編輯體例不像後世歌集那樣整齊劃一,但從現存20卷的結構上看,在編纂的最初階段(7世紀末至8世紀初),就已確立瞭根據內容將和歌分成“雜歌”、“相聞”、“挽歌”的三大分類法,並按照作品的時間順序將當時匯集的雜歌收入卷一,相聞和挽歌收入卷二。雜歌的范圍最廣,包括行幸、狩獵、遊宴、四季、自然、宮廷及日常生活等場合中所作的不屬於後兩者的各種內容;“相聞”一詞的原意與相問相同,其中匯集著私人間相互問候的和歌,主要有夫妻、戀人之間的戀歌,也有一些表達父子、兄妹和朋友之間的親情和友誼的作品;挽歌是追悼亡者的歌,既有在葬禮時為死去的皇子皇女所詠誦的殯宮挽歌,也有為悼念亡妻或其他人而寫的作品。上述三大分類法在《萬葉集》的擴編過程中(卷十六之前)一直被遵循下來,並派生出四季雜歌、四季相聞以及譬喻歌、問答、正述心緒、寄物陳情、羈旅發思、有由緣歌等根據表現方法和內容而定的小分類。20卷中隻有後4卷不同,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收錄的,有“傢持的和歌日記”之稱,由此可以推斷後4卷可能是在前16卷形成之後才附加上去的。

圖1 《萬葉集》書影(寬永版)

  形式 萬葉和歌的形式以長歌(261首)、短歌(約4 200首)和旋頭歌(62首)為主,此外還有佛足石歌和連歌各1首。和歌的基本句型是五音句和七音句,歌體的區別在於兩者的組合順序和句數的多少。短歌由5句共31個音(5、7、5、7、7)組成。長歌在短歌的基礎上可以自由伸展,句式可以表示為5、7、5、7……5、7、7。旋頭歌由6句共38個音(5、7、7、5、7、7)組成。佛足石歌因現存奈良藥師寺佛足石歌碑所刻歌謠的歌體得名,由6句共38個音(5、7、5、7、7、7)組成。連歌采用將短歌的上句(5、7、5)和下句(7、7)由不同人詠出的形式,後來又由短連歌發展成多人聯詠的長連歌並從和歌中獨立出來。集中的這首短連歌可以說是連歌中最早的作品。由於平安朝以後長歌等歌體逐漸衰亡,和歌成瞭短歌的同義語,因此,歌集中所保存的各種歌體的和歌也成為十分珍貴的資料。

圖2 《萬葉集》書影(天歷校本)

  內容與風格 萬葉時代正值日本文學從口頭文學步入記載文學的重要轉折期。從集中所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歌是如何在以《文選》和《玉臺新詠》等為代表的中國詩歌的影響下從不定型的古歌謠迅速發展成為多種歌體並存的定型詩的全部過程。因此,萬葉和歌的內容和風格也在不斷變化,十分豐富。從歌風的變遷來看,通常可以將萬葉時代這130年間劃分為以下4個時期:①舒明朝到壬申之亂的平定(629~672)為第一期,又稱萬葉初期。和歌處於從不定型向定型發展的過渡時期,歌風樸素明朗,既保留著口頭文學歌謠的集團性,又反映出大化改新(645)之後在漢詩文的影響下文學意識的覺醒。歌人以皇室成員為主,有舒明、齊明、天智、天武四位天皇、有間皇子等,代表歌人是女歌人額田王。②壬申之亂至奈良遷都之前(672~710)為第二期。這一時期是以天皇為中心的古代律令制的完成期。社會安定繁榮。以宮廷為中心的和歌創作進入最繁榮時期,出現瞭大量的宮廷贊歌和宮廷挽歌,同時作品的修辭性和抒情性也大大增強。長歌、短歌、旋頭歌的形式臻於成熟,並形成瞭作為萬葉和歌聲調特色的五七調。而所有這些都是在柿本人麻呂的作品中實現的。他的長歌氣勢恢弘、修辭華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枕詞等傳統手法與來自中國詩賦的修辭技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長歌史上的頂峰之作。柿本人麻呂不僅是第二期的代表歌人,也是萬葉和歌的代表。此外,這一時期的主要歌人還有以敘景見長的羈旅歌人高市黑人、擅長即興歌的長意吉麻呂和持統天皇、大津皇子、志貴皇子等皇族歌人。③奈良遷都至天平五年(710~733)為第三期。此時,古代律令制度的弊端逐步暴露,和歌中的國傢意識也開始減弱並向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在中央歌壇山部赤人笠金村等人繼承瞭柿本人麻呂宮廷贊歌的傳統,其中赤人的敘景歌風格清新,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在九州的大宰府形成瞭以大伴旅人(傢持之父)和山上憶良為中心的築紫歌壇。二人均在漢詩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作品中漢詩文和佛教的影響十分明顯。尤其是山上憶良,青年時代曾作為遣唐少錄赴唐(702),創作瞭《貧窮問答歌》等一系列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人生疾苦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傾向。此外,高橋蟲麻呂以民間傳說為內容的充滿浪漫色彩的傳說歌也頗具特色。④從天平六年至天平寶字三年(734~759)為第四期。長歌已經衰弱,短歌盛行。作品的遊戲性、技巧性增強。代表歌人是大伴傢持,他的作品帶著斜陽下的憂傷與孤獨,纖細優美的歌風已十分接近百餘年後的《古今和歌集》的風格。活躍在這一時期的主要歌人還有最後的宮廷歌人田邊福麻呂,悲戀歌人中臣宅守、湯原王、大伴池主,以及大伴坂上郎女、笠女郎、狹野茅上娘子等女歌人。

  集中還收錄瞭約230首“東歌”(卷十四)和約100首“防人歌”(卷十四、二十),這也是《萬葉集》的一大特點。前者是東部地區的民歌,內容以愛情和勞動生活為主,充滿瞭野趣和泥土味兒;後者的作者是從東部地區被派往九州邊陲的士兵及其父母妻子,內容大多是向親人訴說離別和旅途之苦以及對前途的擔憂。這類作品在後世的敕撰和歌集中是無法見到的。

  影響 《萬葉集》是在日本文字誕生之前由7~8世紀的日本人借用漢字的音和訓(通稱萬葉假名)記錄並編輯成的日本第一部和歌總集,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巨大。中國已有多種譯本出版。

  

推薦書目

 澤瀉久孝. 萬葉集 註釋. 東京: 中央公論社, 1957–1977.

 小島憲之. 上代日本文學與中國文學. 東京: 塙書房, 1962–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