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內牆、頂棚或外牆表面基層經處理後,噴、刷漿料或塗料的建築裝修。用來保護牆體、美化建築,並滿足使用要求,改善室內採光和清潔條件。

  沿革 中國原始社會的建築已用紅土、白土作塗料粉刷牆面。商代已在泥牆面上塗“蜃灰”(即蚌殼灰)。周代已有專門用於塗飾的工具,而且有牆面塗白和地面塗黑的做法。漢代時,塗飾材料已使用石灰,文獻中還有壁面塗胡粉,周邊框以青紫的記載。明、清兩代塗料的使用更趨趨繁多。漿料由單一向多種色料發展。通常有紅土漿、月白漿以及黑、白、黃色漿。但這類漿料質粗不能滿足居室的使用要求。後來,采用藻類的龍須菜等材料作為粘結劑調制大白粉漿及色漿粉刷室內,漿面細膩並有適度的光澤。

  用石灰漿、大白漿塗刷墻面,材料來源方便、造價低、工效高,故沿用至今。但摻入的粘結材料不斷改進,采用聚乙烯醇、羧甲基纖維素、聚醋酸乙烯乳液、聚乙烯醇縮甲醛膠(簡稱107膠)等,提高瞭質量。在白水泥或普通水泥中摻入107膠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聚合物水泥漿做法,廣泛應用於外墻局部線條和室內墻裙等部位,其耐久性比石灰漿明顯提高。

  中國在60年代研制、生產瞭聚醋酸乙烯乳膠漆,因造價較高,隻用於較高級的賓館、飯店或公共建築。70年代後期開始研制、生產瞭聚乙烯醇內墻塗料、聚乙烯醇縮甲醛內墻塗料、乙丙乳液厚塗料、矽酸鉀及矽溶無機建築塗料等。這些水性塗料無論耐久性還是裝飾效果,都優於石灰、大白粉、水泥等漿料,已在建築物的內、外墻大量應用。

  施工工藝 所用機具有手動高壓噴漿器、電動噴漿機、無氣噴塗機、空氣壓縮機、噴鬥、滾刷、排筆、棕刷等。作業主要條件是:抹灰作業全部完成,經養護幹燥後表面堅硬呈白色;室內木作、水暖設備及玻璃工程均已完成;操作溫度一般應在5°C以上。

  ① 普通刷漿。先進行基層處理,噴漿前滿披1~2遍大白粉(或滑石粉、乳膠、羧甲基纖維素)膩子,幹燥後用砂紙磨平。噴、刷漿料或塗料2~3遍,要求均勻,顏色一致,不流墜、無砂粒。

  ② 美術刷漿。先完成相應等級的一般刷漿,待末道漿或塗料幹燥後再進行美術刷漿。套色漏花法用厚紙塗桐油或清油,曬幹後按花紋圖案刻制成版,每一色為一版,把設計的圖案用漿料或塗料繪在已完成的漿面或塗膜上。滾花是用麻袋片、毛巾、粗佈或橡皮刻花滾筒蘸配好的色漿,在墻面上滾成花紋。噴甩色點是用毛刷子蘸色漿或用噴鬥將色漿噴甩到墻面上,使墻面上均勻地分佈各色斑點。

  ③ 墻面噴塗。塗料使用前攪拌均勻,施工中不要加水稀釋。遮擋門窗及其他不噴部位。噴塗時噴鬥的噴嘴垂直墻面,要求不虛噴、不漏噴、不流墜,一次噴成,顏色均勻一致。噴塗後12小時內避免淋雨。

  ④ 彩彈。將彩色塗料或水泥用彩彈機彈在墻上形成花紋,再罩縮醛類、有機矽類或丙烯酸酯類等防污染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