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盛裝註射用藥的可熔封的硬質玻璃容器。容量一般為 1~25ml。制安瓿的玻璃成分要適宜。如玻璃中有Na+溶出,造成藥液變質,甚至生成沉澱物以及有細小矽質屑片脫入藥液,皮下註射會造成結節,靜脈註射會造成血栓。因此,安瓿在裝存藥液期間溶液的pH值不能變化。

  1886年,法國藥劑師S.利穆贊提出用玻璃容器封口後保存藥液的方法,並稱這種玻璃容器為安瓿。1899年戴恩認為玻璃中溶出出物會使藥物變質,並對皮下註射有惡劣影響,提出需要一種長期保存藥液而不產生溶出物使藥液變質的玻璃。1910年,德國率先制造不使藥液變質的安瓿玻璃;1940年美國制造出化學性能穩定的玻璃。這兩種玻璃都屬於含鋇的硼鋁矽酸鹽玻璃。中國於50年代後期制造硼鋁矽酸鹽玻璃和含鋯的硼鋁矽酸鹽玻璃的安瓿,適應裝存磺胺等類藥液。

  安瓿制造現已全部機械化。玻璃原料經稱重、混合後,在池窯(見玻璃熔窯)中連續熔化,由自動拉管機連續拉出一定規格的玻璃管。經過選管的玻璃管在立式或橫式安瓿機上拉絲、封底、縮頸,然後退火待用。為避免在註射時用砂石或鋸刀割安瓿頸時造成玻璃裂碎,須在其縮頸處施色釉或刻痕造成預應力,使其易折。某些需避光保存的藥品用棕色安瓿盛裝。棕色安瓿玻璃用鐵和鈦著色。安瓿灌裝註射藥液後用火焰熔封頸口,經120℃高溫滅菌,可長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