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採工作面內,為采出煤炭所進行的落煤、裝煤、運煤、工作面支護和採空區處理等工序叫回採;按一定順序回採,並在空間和時間上合理安排、有機配合,稱回採工藝。落煤是把煤從煤壁上破落下來,主要有打眼放炮落煤、機械割煤和水力落煤等方式。裝煤是把落下的煤裝入輸送機,主要有人工裝煤、機械裝煤和爆破裝煤等方式。運煤是把采下來的煤運出工作面,傾角小於25°時工作面鋪設輸送機,大於25°時可改用溜槽。工作面支護是支護控頂區內的頂板,防止冒頂,減少頂板下沉量,以保證工作面安全回回采。在急傾斜煤層中有時還要支護底板。工作面支護主要有木柱、棚子、金屬支柱或單體液壓支柱配合鉸接頂梁組成的懸臂支架以及自移式液壓支架等。回采後不再支護的空間稱采空區。為減少工作面壓力而對采空區頂板加以管理的方法叫采空區處理,頂板管理是工作面支護與采空區處理的合稱。中國多數礦區采用全部垮落法將采空區支架撤回,使采空區頂板下部垮落並利用其碎脹性支撐上部頂板。少數礦區采用全部充填法將采空區用充填材料填滿,不讓頂板垮落;極少數礦區則采用煤柱支撐法或局部充填法管理頂板。

  50年代初,中國煤礦大力推廣壁式采煤法,並采用瞭輸送機。使回采工藝改進很大,大體上經歷瞭以炮采、機采、綜采為主要標志的三個發展階段。

  炮采 打眼放炮落煤方式的簡稱。回采工藝過程是打眼放炮、人工或機械法裝煤和刮板輸送機運煤。工作面推進後用人工移設輸送機,也稱人工移溜,用木柱、棚子或金屬支架支護工作面,回柱放頂或回柱充填等。炮采的設備和技術簡單,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很能適應,目前在中國仍占總產量的60%。但炮采勞動強度大,人工裝煤和移設輸送機費工費時,工作面月產量僅萬噸左右,工作面效率每工約4噸。

  機采 落煤、裝煤和運煤等回采工序實現普通機械化,簡稱普采。50年代中國采用深截式采煤機(即康拜因)采煤。這種機械的結構復雜,需要專門機道,割煤後頂板懸露的面積大。6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推廣瞭淺截式機組采煤。工作面的裝備有:淺截式采煤機,滾筒采煤機(或刨煤機),可彎曲刮板輸送機,金屬摩擦支柱或單體液壓支柱與鉸接頂梁組成的懸臂支架。這種回采工藝過程主要是機械采煤、液壓千斤頂移設輸送機、人工支護(使割煤後懸露出的頂板能及時得到支撐)和回柱放頂或回柱充填。機采使工作面回采工藝簡化,勞動強度減輕;工作面單產和工效比炮采提高瞭一倍。目前中國機采產量已達總產量的20%以上。

  綜采 綜合機械化采煤的簡稱。回采工作面的落煤、裝煤、運煤、支護和頂板管理等基本工序全部實現機械化。中國在70年代初開始推廣這種方法。在綜采工作面內的設備包括:滾筒采煤機或刨煤機、可彎曲刮板輸送機、自移式液壓支架以及其他一些附屬設備。在運輸巷道內裝設有轉載機和可伸縮帶式輸送機(見礦井運輸);在回風巷道內裝設單軌吊車或雙軌平板車,供輸送材料和設備等使用。

  采煤方式 有單向和雙向兩種:①單向采煤,上行進一刀(0.6~0.8m)割煤,下行裝煤,即往返隻進一刀;②雙向采煤,往返各進一刀(0.6~0.8m)×2,即往返都割煤、裝煤,又稱穿梭式采煤。采煤時,前滾筒割頂煤,後滾筒割底煤。裝煤是借助滾筒的螺旋葉片和擋煤板將割下的煤裝進輸送機。一般應采用雙向采煤的方法。

  推移輸送機 采煤機采過10~15m後,用液壓千斤頂將輸送機頂推到煤壁。推移時要保持彎曲段有一定長度,不使輸送機過度彎曲。

  移架 采煤機采過後,要前移支架維護新露出的頂板。移架方式有兩種:①及時移架,采煤機采過5m後,先移支架,後推輸送機,又稱及時支護;②滯後移架,采煤機采過10~15m後,先推輸送機,後移支架,又稱滯後支護。應根據工作面頂板穩定性選擇移架方式。

  綜采改善瞭勞動條件,使工作面產量和效率比機采提高瞭一倍,工作面安全,頂板事故大為減少,是煤炭工業的發展方向;但綜采設備昂貴,技術性很強,對地質條件要求嚴格。到80年代初,中國綜采產量僅占統配煤礦產量的15%左右。在地質條件簡單、煤層賦存穩定的礦區,應優先采用綜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