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地方品種。在高寒地帶原始群牧條件下形成。具獨立起源。原產蒙古高原,廣佈於中國北方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部分地區。約占中國馬匹總數的1/2以上。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易增膘、持久力強和壽命長等優良特性。頭大、額寬、頸短厚,呈水準頸。軀幹長,胸深而寬,背腰平直,尻斜。四肢較短。飛節角度較小,稍曲飛,蹄質堅實。毛色複雜,以青、騮和兔褐色為多。母馬平均體尺(釐米):體高128.6,體長133.6,胸圍154.2,管圍17.4。因分佈地區條件不同而形成瞭幾個主主要類群:①烏珠穆沁馬。產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草原。體型結構較好,體格較大,多走馬,是蒙古馬中的最好類群。②百岔鐵蹄馬。產於內蒙古昭烏達盟的百岔溝,產地多山,馬匹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質堅硬,有“鐵蹄”之稱。③烏審馬。產於內蒙古烏審旗沙漠,體質幹燥,體格小,善於在沙漠中馳騁。

  蒙古馬有多種用途。在草原區騎乘,可日行50~100公裡,連續10餘天;短距離騎乘速度記錄1600米為2分0.8秒;15.5公裡為24分12秒。在正常挽力下農區可終年使役,工作能力可保持到18歲。母馬在哺育幼駒的同時可產奶300~400千克。據對部分個體測定,7~8成膘空懷母馬屠宰率為55%,凈肉率為46%。以阿爾登馬和奧爾洛夫快步馬等品種改良蒙古馬,取得良好效果,並育成瞭一些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