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床住居,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都有類似的建築。

  從考古發現看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傢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梁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幹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傢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幹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制幹欄式建築模型,帶有長脊短簷式的屋頂。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 4件漢代青銅幹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簷式屋頂,代表幹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征。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的東漢墓中,也發現許多陶制的幹欄式建築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樁外,一般陶屋已是懸山頂,而圓形陶倉則是穹廬頂,表明當地這些建築的基本形式已經漢化。

  “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簷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瞭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采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