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教寺廟。在山西省大同市舊城內西南部,分為上寺和下寺。始建年不詳,遼道宗清寧二年(1055)擴建,放置遼帝的石像和銅像。金代大修,至明衰落。寺內有遼興宗重熙七年(1038)建的下寺薄伽教藏殿和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重建的上寺大殿。薄伽教藏殿內有精美的木裝修天宮壁藏,大殿為現存最巨大的古建築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及主要殿宇均東向,這是遼代建築的特點。薄伽教藏殿現為下寺主殿,建在凸凸字形平面的高臺上,面闊5間,長25.65米,進深4間,寬18.46米。它近於宋式殿閣型構架中的“金廂鬥底槽”,內槽頂上裝藻井,下建凹字形平面的佛壇,壇上有大小塑像31軀,均為遼塑精品。殿正面3間開門.餘均以墻封閉。殿內沿墻建儲藏經卷的木櫥,為有腰簷平坐的樓閣形,稱“天宮壁藏”。壁藏共分38間,下層各間為一儲經櫥,上層都以樓閣為主體,用較低的行廊連接,高低錯落,翼角翬飛,極為精美。後壁中部壁藏中斷,僅上部用弧形飛橋連通,橋上建有小殿。壁藏上樓閣的柱、闌額、鬥栱、翼角瓦件、欄桿均依實物比例縮制,可視為遼代精確的木建築模型。(見彩圖)

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藏經閣(遼)

  上寺大殿在薄伽教藏殿西北,面闊 9間,長53.9米,進深5間,寬27.5米,單簷廡殿頂,建在凸字形平面的高臺上。它的內柱高於簷柱,基本屬於宋式廳堂型構架,中間用瞭6道三跨的梁架,每道有兩根內柱,隻在左右梢間處加密為每道4根內柱,在殿內形成前後三進的敞廳。殿頂原無天花,現存者為明代所加。殿的前簷有3間裝版門,餘均用墻封閉,內壁有清末繪的壁畫。殿內在後金柱之前設有長5間的佛壇,上有5尊坐佛,為明代補塑。此殿結合使用要求安排構架,在佛壇前形成巨大空間,外形也很渾樸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