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弧陸側的深海盆地,也稱弧後盆地(back-arc basin)。水深約2000~5000餘米,為溝-弧-盆系組成部分。

  基本特徵 邊緣盆地位於島弧與大陸之間(如日本海),或島弧與島弧之間(如菲律賓海),可以單個出現,也可以被海底嶺脊分隔成若幹次級海盆。外形包括線狀至等軸狀,十分多樣。主要展佈在太平洋西部,少數見於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多數邊邊緣盆地具大洋型地殼,如南海海盆地殼厚僅5~8公裡左右。有的盆地地殼稍厚,屬過渡型地殼或變薄陸殼,如東海沖繩海槽。邊緣盆地上覆陸源、火山碎屑或遠海沉積物,厚度不一,在百米至數千米之間。基底熔巖多類似於大洋盆地的拉斑玄武巖,或略帶有島弧熔巖的特點。盆地內多見正斷層、地塹等引張構造,盆緣常有陡崖。多數邊緣盆地熱流值較高,可達2微卡/(厘米2·秒)以上。一些邊緣盆地已鑒別出條帶狀磁異常,但與大洋盆地的相比,異常強度一般較弱,線性佈局不很清晰。深海鉆探、拖網采巖樣等資料表明,邊緣盆地相當年輕,大多形成於新生代。

  成因探討 20世紀70年代初,D.E.卡裡格等學者首先運用板塊構造觀點探討瞭邊緣盆地的成因。此後,邊緣盆地的擴張成因說獲得廣泛承認。邊緣盆地的形成,被認為是島弧裂離大陸,或島弧本身分裂的結果。如日本海的張開,伴隨著日本列島脫離亞洲大陸向洋側漂移。島弧分裂,形成洋側的前緣弧與陸側的殘留弧,其間擴張而成的盆地,稱弧間盆地。活動的前緣弧可以再度分裂,在原弧間盆地洋側形成新的弧間盆地,以及新的前緣弧和殘留弧。不活動的殘留弧是遺留在後面的原島弧組成部分,由於地殼冷卻下沉,多呈海嶺或水下高地,如菲律賓海中先後形成的九州—帛琉海嶺和西馬裡亞納海嶺。正在擴張的活動邊緣盆地以海底地形崎嶇、沉積蓋層薄、熱流值高為特征,如馬裡亞納海槽、勞·哈佛(Lau Havre) 海槽。不活動邊緣盆地通常是從活動邊緣盆地演化而來,如日本海。還有個別邊緣盆地可能屬殘留成因,盆地原是大洋底一部分,後來島弧的形成把這部分洋底分割出來,如阿留申海盆。

  關於弧後擴張的動力機制,各傢的看法還不一致。一些學者認為板塊俯沖引起熱地幔底辟上湧,或引起次一級的地幔上升流,可成為弧後擴張的動力。另一些學者註意到太平洋東緣的俯沖作用並未形成邊緣盆地,俯沖帶的存在還不是弧後擴張的充分條件;他們認為弧後擴張可能與上覆板塊和俯沖板塊之間耦合不緊(或上覆板塊退離海溝)有關。此外,對於弧後擴張的方式是否有別於大洋中脊,也尚未取得一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