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訊加工心理學的先驅者A.紐厄爾和H.A.西蒙著。美國普林特斯霍爾公司1972年出版。從50年代中期開始,西蒙和紐厄爾的研究興趣轉向問題解決的心理學,並力圖用電腦程式來構建人類心理行為的理論。他們以經驗材料為依據,研製和檢驗瞭一系列類比程式。這些工作後來綜合在本書中。所以,本書的內容包含瞭他們將近17年的研究工作。

> 《人類問題解決》原著扉頁

  全書共14章,第1章是導言,其餘各章組成5個部分。第1部分(2~4章)闡述瞭信息加工系統(IPS)的結構和功能;考察瞭任務環境(包括它的內部表征,即“問題空間”)的性質和作用;敘述瞭“再認法”、“生成-檢驗法”、“啟發式搜索法”等問題解決的方法;並介紹瞭一個特定任務環境中運轉的問題解決程序“邏輯理論傢”(簡稱LT)。第2部分(5~7章)通過密碼算術題求解的研究,對問題解決任務的表征及問題解決者的行為進行瞭分析,並介紹瞭用來描繪被試在解決密碼算術題時的搜索行為的一種方法,即“問題行為圖”(PBG);介紹瞭把被試的“問題行為圖”表達為產生式系統的方式;也敘述瞭一種稱之為“情節抽取”的分析手段(即把人的解題行為聚合成一些情節)。所以,這部分涉及相當多的方法學的討論。第3部分(8~10章)主要涉及初等符號邏輯中的問題解決任務,討論瞭模擬程序“通用問題解決者”(簡稱GPS)的任務環境,並對在不同邏輯任務環境中進行作業的被試的行為進行瞭分析。第4部分(11~13章)介紹瞭若幹下國際象棋的程序,分析瞭它們的任務環境;對個體下象棋時的口語素材作瞭集中的分析,為人類下象棋中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特點提供瞭一個較為廣泛的梗概。第5部分(14章)圍繞著出現在密碼算術題、符號邏輯和國際象棋這3個任務領域中的現象,陳述瞭人類問題解決的一般性的理論。當然,這理論不隻局限於那3個任務領域,而是具有更廣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