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哲學傢、政治傢,墨傢的創始人。名翟,魯國人。約生於周定王六年,卒於周安王二十六年。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樂制度和學說,自創墨傢學派以抗衡。他力主“兼愛”、“非攻”,即主張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並反對對強凌弱的戰爭。他提出瞭“尚賢”、“尚同”的政治主張。

  在心身關系上,墨子主張“生,刑與知處也。”(《經上》)即人活著時,形體與感知、精神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認識過程上,他肯定瞭認識來源於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客觀世界。如說:“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明鬼下》)還指出,一個正確的認識,不在於聽口頭的表述,而在於實際行動的檢驗。如說:“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貴義》)並進而提出“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作為檢驗是非真假的標準。在具體的認識過程上,又提出:“知,接也。”(《經上》)“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經說上》)“惟以五路智”(《經說下》)“,明也。”(《經上》)“: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經說上》)即感知覺是通過人的5 種感官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思維(“”)則是對接觸過的事物加以推論而得到更顯著、更一般的知識。還指出:“言,出舉也。”“言,口之利也。”“信,言合於意也。”“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經上》)這就是說,思維是通過言語表達的,而言語又是在思維的調節下逐步完善起來的。

  在情感和意志方面,墨子指出:“為,窮知而侎於欲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經上》)“無說而俱,說在弗必。”(《經下》)認為“利”與“害”能引起人的不同的情感表現,人的情欲有時會成為行為的強大動力,以致使理智失去瞭控制。恐懼的情緒是因為不瞭解事情的結果而引起的。又說:“志行,為也。”(《經說上》)這提出瞭意志行動的概念。墨子還主張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所染》)即人性完全是由於環境和教育影響的結果。因此,墨子非常重視學習的作用,並且規定瞭學習必須量力、必須知其所以然、必須講究實效等幾條原則。

  據《漢書·藝文志》載,《墨子》一書共有71篇,大約自宋以後,就是現存的53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6篇,包含有豐富的心理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