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聚眾禮拜的場所,亦稱禮拜寺。阿拉伯語音譯“買斯吉德”,意為叩拜之處。中國唐代稱禮堂。據傳,元延祐二年(1315),咸陽王賽典赤·瞻思丁奉敕重修陝西長安寺,奏請賜名“清真”,以稱頌清淨無染的真主。至此,中國始有清真寺之名,習慣上並以此作為伊斯蘭教寺院的通稱。

  歷史沿革 穆罕默德傳教初期,對禮拜處所的建設,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隻要求清潔,可供叩拜即可。622年9月,穆罕默默德從麥加遷徙麥地那途中,在麥地那東南3公裡處的庫巴,首次修建瞭一座簡易的清真寺。到達麥地那後,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後稱先知寺。637年,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命令出征的將領,每開拓一個新地區,首先要在該地建造清真寺。據此,637~638年歐特白·伊本·蓋茲旺首先在伊拉克的巴士拉城修建瞭清真寺;638~639年,賽爾德·本·艾比宛嘎斯在庫法城營地也建造瞭一座清真寺;642年,阿慕爾·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今開羅)修建瞭阿穆爾清真寺;670~675年,奧格巴·本·納非爾在突尼斯的凱魯萬城修建瞭奧格巴清真寺。此後,修建清真寺便成為穆斯林的重要任務,哪裡有穆斯林,那裡就建有清真寺。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清真寺也隨之建立。唐宋期間,來華的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和其他人士,僑居於沿海城市及東部地區居多;廣州懷聖寺、泉州聖友寺、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以及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等,大都是這個時期興建的。

  清真寺主要供穆斯林禮拜之用,同時也是辦理宗教教育和宗教事務的場所。在伍麥耶王朝時期(661~750),各地清真寺開始附設學校,進行《古蘭經》誦讀教學;阿巴斯王朝(750~1258)時期,附設學校更為普遍,許多著名清真大寺同時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學所在,如埃及的愛資哈爾大學、突尼斯的栽突那大學、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維因大學。此外,清真寺還有兼作醫療機構和圖書館的,如也門的薩那清真大寺,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中國各地清真寺是歷代穆斯林根據聚居情況和宗教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首先便於穆斯林們沐浴禮拜,其次是學習經文,辦理教務。每個清真寺所轄范圍稱為“寺坊”,寺坊內住的穆斯林居民稱為坊民。有的清真寺還附建陵墓;有的則是以陵墓建築為主,稱為“拱北”或“麻札”。

  建築藝術 清真寺的建築結構嚴整、質樸。中心部位是禮拜大殿,大殿建築一般呈凸字形,內部設置比較簡單,墻壁素潔淡雅,通常不繪畫景物;但可有阿拉伯藝術字體和幾何線條圖案。大殿地板一般鋪以絨毯、墊褥或席子,大殿正面後墻稱為正向墻,墻壁正中有一圓形凹壁,原為一小門,供伊瑪目進出領拜,後演變為禮拜朝向的標志;殿內右前方設有講壇,供宣講人在聚禮日(主麻日)及每年開齋節、古爾邦節兩會禮日宣講教義之用。較大的清真寺還有宣禮塔(中國穆斯林稱邦克樓),為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之用。阿拉伯國傢的宣禮塔外形多細長,塔頂呈尖形,故又稱尖塔。普通的清真寺,建築規模不大,設備簡樸,能聚眾禮拜即可。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

  阿拉伯國傢清真寺在伍麥耶王朝哈裡發瓦裡德時期(705~714)出現瞭穹窿建築。這類建築多數是包括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圓柱支撐的一系列拱門,這些拱門再支撐著圓頂、拱頂以及平面的或人字形的木屋頂。建築物外表敷以彩色或其他裝潢。這是一種獨特的伊斯蘭建築藝術。

巴林蘇哈米斯清真寺宣禮塔

  中國一些著名清真寺多為殿宇形式,既有伊斯蘭建築藝術特色,又保持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其格局大多是大殿居中,兩旁南北講堂相對,後殿凹壁外部角樓屹立,內部繪制經文。有的更是碑亭遙峙,畫棟雕梁,懸匾垂聯。每寺都設有沐浴室(水房),穆斯林在每日五次禮拜和聚禮日、會禮日都習慣來此做凈儀。

  管理制度 在伊斯蘭國傢,國傢管理的清真寺,直接歸政府宗教基金部領導。人員不多,人事比較簡單。教長不一定常住寺裡,作完禮拜便可離寺。中國清真寺組成人員,有開學阿訇、學員(海裡凡或稱滿拉)、寺師傅(管理沐浴室)等數人,現在有民主管理委員會管理事務。清真寺一般都擁有寺產即宗教基金,作為寺內宗教人員的主要生活費用。有些國傢的清真大寺,寺產相當龐大,如伊朗馬什哈德的伊瑪目利達清真寺,據1962年估計,即擁有446個村莊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