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基諾,系本族自稱,釋意為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餘分佈於基諾鄉四鄰山區。人口為11974人(1982)。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基諾族

  歷史發展 基諾鄉舊稱為基諾山,清代文獻寫為攸樂山,都是以基諾族自稱而得名,足見基諾族是當地的古老居民。有關基諾族的漢文記載始於18世紀。基諾山因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漢族商人進入,推廣種茶制茶技術,對基諾族社會發展產生瞭影響。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諾山思通(今司土寨)設攸樂同知,築瞭磚城,駐軍500人,欲在這裡建立滇南重鎮,但時隔6年因瘴氣厲害而裁撤,此後隻在這裡委任基諾族首領為攸樂土目。後來傣族土司統治基諾山區。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在基諾山委任保甲長,保甲長與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諾頭人相結合,主要職責是為國民黨地方政府催繳貢賦。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諾族人民為瞭反抗國民黨地方政府的殘酷壓榨,在操腰的領導下,團結哈尼、瑤、漢等族人民,同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軍隊進行瞭英勇鬥爭,最終迫使雲南省地方政府把車裡縣長撤職查辦,3年內未在基諾山征稅。

  社會經濟形態 20世紀50年代初,基諾族社會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還保留有許多古俗。如血緣婚的遺跡依然存在,有的村寨並不禁止氏族內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內婚,但不禁止氏族內的戀愛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也相當多,平時隻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子女殺雞“招魂”;在上新房的儀式上,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但他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見父系氏族制、母系氏族制),大約有300餘年的歷史。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餘人共居的大竹樓,這個父系大傢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傢庭卻又是個體經濟,單獨生產和消費,呈現瞭父系大傢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跡可謂基諾村社(見農村公社)的特點之一。

  基諾族農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員共居的地緣村落(巴朵寨除外),每個村社就是一個獨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標有傳統界樁的土地界限,界內的土地歸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內部占有形式則分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傢族公社公有、個體傢庭私有3種,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農業生產中盛行換工互助,狩獵中盛行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原始租佃、雇工、借貸關系已經發生,但並未出現不勞而食的剝削者。村社一般有兩個長老,首席長老叫卓巴,次為卓生,他們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長者充任,其職責涉及村社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經濟與文化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的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是旱稻、玉米,種植棉花也有較長的歷史,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基諾山是出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主食大米。黃牛、水牛較多,除少數村寨外,並不用以耕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還飼養傢畜傢禽。許多村寨以種茶、制茶為重要副業。狩獵是男子的經常性副業,采集是婦女的經常性副業。手工業於農閑時進行,婦女多會紡棉績麻,以紡輪捻線,使腰機織佈。鐵匠較多。男子會編制精巧的竹器。在文化方面,有豐富的史詩和故事傳說,重大節日裡的詩歌唱和,常通宵達旦,即使在勞動中人們也往往即興對歌。主要樂器是口弦、“畢吐魯”──二洞簫和二胡,而“七柯”是集體狩獵中打到野獸後臨時制作的竹筒樂器,由7個竹筒組成,有7個音階,可奏出許多曲調。人們聽到“七柯”的敲擊聲,即知道獵獲瞭什麼野獸。

  風俗與宗教信仰 基諾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婚前戀愛自由,過去仍保留著某些對偶婚和群婚殘餘。人死後,挖獨木為棺,土葬於公共墓地,不留墳塚。

  男穿白色無領對襟棉佈上衣,衣背後繡有圓形彩色光芒圖案,下穿寬大的棉佈白褲;女子頭戴披風式尖頂帽,上穿對襟無領無扣鑲有7色紋飾的短褂,胸前著有刺繡精美、綴有圓形銀飾的三角形貼身衣兜,下穿黑白色相間、鑲邊的短裙。吃新米的節日為“好希早”;最隆重的節日是過年,稱為“特毛且”,約在春節前後,日期由長老決定。一旦首席長老傢專有的大鼓敲響,就宣告新年開始,屆時全村老幼齊集卓巴傢跳舞、唱歌,慶祝節日。

  基諾族過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萬物有靈。巫師有兩種,一為“佈臘包”,一為“莫丕”。宗教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建國後的新變化 1950年初,基諾族人民獲得解放。1954年雲南省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隊進入基諾山,大力開展瞭民族團結和發展生產的工作。1955年建立瞭第一個換工組,1957年建立瞭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同年,建立瞭攸樂山區生產文化站(領導機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發展生產和文化的辦法,由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基諾山因地制宜,采取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生產不斷發展,生活逐步提高。過去的刀耕火種農業,沒有任何水利設施,現在興修瞭5個小型水庫,建成固定水田6000餘畝。新建瞭兩個小水電站,基諾山寨有瞭電燈。開始使用拖拉機,農產品加工也用上瞭機器。砂仁、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收入在總產值中的比例逐步增加。鄉所在地有中心商店、衛生所、郵電所,村有代銷點、合作醫療。50年代前曾辦過學校,但隻有3個學生,現在有小學41所,也有瞭中學,多數適齡兒童入學讀書,還有一些青年在大專院校深造。基諾族幹部在茁壯成長。

基諾族男女青年在奏樂

吹口琴的基諾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