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學傢。1906年7月9日生於南京,1985年4月3日死於上海。1935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兼任上海醫學院上海縣顓橋鄉衛生所醫師。1937年抗日戰爭後,輾轉湘、桂、黔、川等省,擔任衛生署醫醫療隊防疫大隊長。1943年任上海醫學院(重慶)副教授。1944年留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學院,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1945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病理研究院深造,獲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任上海醫學院教授,歷任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公共衛生系主任、副院長、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還歷任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流行病學會主任委員、國際流行病學會名譽會員。

  他在血吸蟲病防治方面作出突出的貢獻。全面闡明瞭釘螺分佈規律,提出“地域性防治血吸蟲病”的對策,發明防禦血吸蟲感染的“防蚴衣”和“防蚴筆”。他發現江蘇省啟東等地肝癌發病率高與飲用溝、河地面水有關,後進一步提出並已著手證明與飲水中有機氯含量較多有關。1972年發現上海近郊皮炎流行與桑毛蟲有關,提出桑毛蟲皮炎一詞。他倡導采用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現場研究和實驗研究,以解決流行學問題。他先後編著專業書籍7本,發表論文171篇,還培養瞭大批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