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歐洲諸國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是封建制度的國際政治中心,並且壟斷著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主之間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而一切反封建的鬥爭必然採取神學異端的形式。早在13、14世紀,已經有瞭改革天主教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呼聲。文藝復興運動也給宗教改革以巨大推動。到16世紀,宗教改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提出以信仰得救為核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系統理論,並且且發展成遍及西歐各國的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大致可分為三派:一派以M.路德為代表,另一派以J.加爾文為代表,第三派以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為代表。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創立的教會,統稱新教。

宗教改革者群像

  路德宗 路德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最初發難者。16世紀初,德意志是羅馬教廷搜刮的主要對象。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去兜售贖罪券,使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教皇的財庫。這種赤裸裸的斂財行徑,遭到德意志人民的強烈反對。路德為反對教皇的壓榨,於1517年10月31日首先提出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九十五條論綱》成瞭德意志人民反對教皇及天主教會的共同綱領和農民、平民舉行反封建起義的信號。1520年,路德又接連發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羅馬教皇權》、《論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論文,提出信仰得救,不必通過由教士主持的各種宗教儀式,建立廉儉教會和改革文化教育的主張,號召驅逐天主教會勢力實現德意志獨立。路德宗簡化瞭宗教儀式,廢除對聖像、聖物的崇拜,牧師可以結婚,用德語做禮拜。但在1521年以後,隨著運動的深入發展,路德轉而攻擊群眾運動,蛻變成諸侯手中的工具,諸侯變成路德教會的首腦。德意志北部、東北部薩克森、梅克倫堡、普魯士、不倫瑞克等諸侯,紛紛改宗路德宗,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土地和財產;南部和西南部的諸侯多宗天主教。德意志的分裂割據依然如故。後來,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之間,諸侯和皇帝之間,經常幹戈相見。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規定“教隨國定”的原則,即諸侯有權決定臣民的信仰,路德宗遂取得合法地位。16世紀時,瑞典、丹麥和挪威也改宗路德宗,建立完全從屬王權的路德教會。至今,路德宗仍是新教中最大的一派,在德國、北歐和美國勢力很大,擁有信徒約7000萬人。

M.路德當眾焚燒教皇敕令

  加爾文宗 是新教中的激進派,創始人為加爾文。他生於法國,傳教的基地主要在瑞士。瑞士的宗教改革於1518年在蘇黎士由U.慈溫利首倡。1531年,慈溫利戰死。他的宗教改革對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有一定影響。1536年,加爾文來到巴塞爾,出版《基督教要義》,闡述新教教義,否認羅馬教皇的權威。同年到達日內瓦。40~60年代,日內瓦成為加爾文宗教改革的中心。他主張信仰得救,並進一步提出“先定論”的主張。他認為一個人是否得救,都是上帝事先就決定瞭的,上帝的選民註定得救,上帝的棄民一定要遭殃,任何人都無法擺脫上帝早已決定瞭的命運。加爾文提出建立民主教會的主張,突出瞭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適應新興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加爾文宗不僅是日內瓦共和黨人的戰鬥旗幟,而且影響遍及歐洲,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瞭理論武器。至今,加爾文宗仍是新教中的一大支派,在瑞士、尼德蘭、英國和美國等地擁有信徒約4000萬人。

  16世紀前期,法國王權強大。1516年,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與教皇利奧十世訂立條約,得到任命法國教職人員的權力,但須經教皇批準。法國教會實際變成王權的支柱,對新教徒實行迫害。加爾文宗在法國稱“胡格諾”(Huguenot,源於瑞士之Eidgenossen,意為“聯盟”)。後來,胡格諾和天主教兩大集團之間進行瞭長達30多年的宗教戰爭(1562~1594),國傢分裂,王權危殆(見胡格諾派與胡格諾戰爭)。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登位後,法國復歸統一。1598年,亨利四世頒佈《南特敕令》宣佈天主教仍為國教,但允許信仰新教自由。

  16世紀後期,在尼德蘭爆發瞭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加爾文宗在這次革命中起瞭重大作用。

  英國的宗教改革 16世紀,英國已經建立起專制王權。亨利八世為打擊天主教會勢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1534年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佈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羅馬教皇。天主教的教義、制度和儀式不變。改革後的教會稱英國國教,又叫英國聖公會(亦譯安立甘教會)。大量教產轉為國有,英國教會變成王權的支柱,經費由國傢負擔。1571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正式公佈《三十九條信綱》,標榜信仰得救,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準則,簡化宗教儀式,但仍保留主教制度。這一改革完成瞭建立民族教會的任務,但並不完全適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需要,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又出現瞭要求按加爾文宗教義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成分,脫離國王的控制而獨立的清教徒。英國政府象對天主教徒一樣迫害清教徒,但後者勢力仍不斷擴大,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終於在清教旗幟下發動資產階級革命,並取得成功。

  宗教改革的意義 宗教改革打破瞭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財產被沒收。英國、荷蘭、瑞士、北歐諸國和部分德意志,紛紛成立不受羅馬控制的新教組織。天主教會雖竭力反撲,殘酷鎮壓一切被稱為異端的人,但已無法恢復以前的狀況。宗教改革摧毀瞭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並對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