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伊斯蘭教政治組織,巴基斯坦全國聯盟的組成黨派之一。前身為印度伊斯蘭促進會,於1941年8月26日在拉合爾創建。當時主要勢力在信德省和旁遮普省。創始人毛拉那·阿佈·阿拉·毛杜迪曾從事伊斯蘭教改革運動,企圖以宗教信仰緩和農民鬥爭。

  印巴分治後,伊斯蘭促進會除保留在印度的組織外於1950年起開始在巴基斯坦活動。1951年在卡拉奇召開伊斯蘭促進會全巴大會,在巴基斯坦建立組織。1952年8月26日制定新章程。1954年譴責責《美巴共同防禦援助協定》。1955年12月18日在拉合爾召開群眾大會時,又譴責巴政府奉行的親西方的外交政策。其主要政治主張是:完善伊斯蘭教社會制度;進行以伊斯蘭教原則和道德為標準的義務教育;制訂符合伊斯蘭教教旨和聖訓的法律;政府所制訂的全部政策必須在文字上和精神上與伊斯蘭教相一致;對窮人實行社會救濟,在合乎伊斯蘭教教旨的情況下,人民有言論、行動、集會和結社等自由。

  該會組織較嚴密。總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總會設有中央咨詢委員會,包括總書記、教育委員、新聞情報委員、群眾關系委員、社會福利委員、青年委員、農民委員和勞工委員。各省、市、縣、區亦建有類似組織。基層組織分為正式成員組織和同情者組織。成員多數不暴露身份。外圍組織有作傢協會、學生聯合會、農民協會和職工戰線。其中學聯在許多大學裡十分活躍。

  該會是一個以伊斯蘭教貴族、各級教職人員、穆斯林地主和穆斯林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組織。宗教情緒較濃厚的農民和一般市民亦有參加。會員通常均擔任該會所分配的一定工作,因而使該組織頗具活動能量。經常煽動宗教情緒,以“反對外來意識形態”為由,通過出版刊物、街頭宣傳、設立閱覽室、開辦免費診所及流動醫院、或進行募捐等活動,反對巴基斯坦政府,反對共產主義、伊斯蘭社會主義和其他教派。

  1958年巴實行軍管體制後,該促進會中止活動。1962年7月穆罕默德·M.阿尤佈·汗總統簽署允許重新成立政黨的法令後,開始恢復活動。1964年1月6日因“從事顛覆活動”被巴基斯坦政府正式取締,60名領導人相繼被捕。同年9月25日巴最高法院宣佈廢止取締令後再次恢復活動。1970年在米安·圖菲爾·穆罕默德領導下參加大選,獲4席。

  該會同世界伊斯蘭協會保持有經常性的聯系。經常利用講經作宣傳。控制烏爾都文《時代之聲》等報紙。出版有《古蘭經釋義》月刊和《天河報》。1964年以後曾散發過反華小冊子,第二次印巴戰爭後,態度有所轉變。反對美國侵害巴基斯坦民族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參加瞭維護民權和民族獨立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