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威爾遜

  美國第28任總統(1913~1921),民主黨人。1856年1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南部弗吉尼亞州一個英國移民傢庭。16歲進入北卡羅來納州大衛森學院,1879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1886年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獲獲哲學博士學位。

  從1886年起,威爾遜開始瞭長達25年的教學生涯。1902~1910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期間,倡導和推行瞭一些有影響的改革,包括後來在美國得以推廣的導師制。

  1910年,威爾遜競選新澤西州州長獲勝。在兩年州長任內,對該州教育體制和市政進行瞭一些革新,並對黨閥幹預州政作瞭一定抵制,從而贏得瞭聲譽。

  1912年,威爾遜利用共和黨兩巨頭W.H.塔夫脫和 T.羅斯福的分裂,並提出把“新自由”奉獻給美國人民的競選口號,贏得中小資產階級的支持,獲得大選的勝利。

  威爾遜就任總統後,采取瞭一些內政改革措施。包括改變共和黨的保護關稅政策,以增加美國對外貿易和擴大美國海外投資領域;制訂聯邦所得稅法,確立累進稅原則,以增加聯邦政府的財政收入;建立聯邦儲備體系,以加強美國金融資本在海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都是適應實力日增的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需要和促進其發展的。此外,威爾遜還制訂瞭鐵路工人八小時工作制和限制使用童工等立法,罷工權利也得到確認。但是,美國工人階級長期鬥爭得來的這些成果,又很快遭到威爾遜的一系列反勞工反民主行動的破壞。1919年9月,他親自幹預36.7萬名鋼鐵工人的大罷工;1920年1月,他批準司法部在全國70多個城市進行的大搜捕,被捕者達6000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頭兩年中美國利用“中立”地位,從交戰雙方謀取巨利。1916年11月,威爾遜宣佈美國已從債務國變為世界債權國。美國民主黨利用這一形勢,提出“他使我們置身戰爭之外”的競選口號,迎合選民心理,使威爾遜1916年獲得連任。在第二個任期中,威爾遜積極插手歐洲局勢。利用德國采取的“無限制潛艇戰”在美國激起的憤激情緒,在1917年4月6日正式宣佈參戰。1917年11月簽訂損害中國權益的藍辛-石井協定。1918年1月8日,威爾遜提出結束戰爭的威爾遜十四點計劃,被交戰雙方接受為議和基礎。巴黎和會(1919)在1919年4月28日通過《國際聯盟盟約》,成為1919年6月28日簽字的《凡爾賽和約》的一部分。在巴黎和會中,在山東問題上偏袒日本,犧牲中國利益。參議院於1920年3月19日否決瞭《國際聯盟盟約》。在同年美國大選中,民主黨失敗,共和黨的W.G.哈定當選第29屆總統(1921~1923)。12月威爾遜獲諾貝爾和平獎金。1924年2月3日去世。

  

參考書目

 A.S.Link ,Wilson; the Road to the White Hous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Princeton ,1947.

  A.S.Link,Wilson the Diplomatist;a Look at His Major Foreign Policies, Johns Hopkins Press, NewYork,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