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僅次於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蘇聯第三大城市。位於第聶伯河中遊兩岸,及其最大支流普裏皮亞季河與傑斯納河匯合處附近。面積782平方公裡。人口244.8萬(1985)。

  城市西部地勢高亢,東部低平、寬闊。屬溫和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5.8℃,7月19.5℃,年降水量622毫米。始建於5世紀下半葉,9~13世紀為基輔羅斯的都城,1793年併入俄國。因處於烏克蘭和第聶伯河的地理中心,自古以以來為聯系各地的貿易要道。19世紀末成為俄國西南部重要商業城市和甜菜制糖中心。1934年烏克蘭首都由哈爾科夫遷此。

  該市接近頓巴斯和第聶伯河沿岸鋼鐵基地,周圍又是富饒的農業區,機械制造業和輕工業發達。機械制造業門類較多,大多與運輸業相聯系,有飛機、船舶、鐵路車輛、摩托車制造等,還有機床、儀器、化工和輕工機械。輕工產品有照相機、食品、編織品等。化學工業和印刷出版業也很發達。烏克蘭的交通運輸樞紐,有鐵路通莫斯科、基什尼奧夫、哈爾科夫、敖德薩等地,東郊的鮑裡斯波爾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線與國內外主要城市聯系,內河船隻沿第聶伯河可直達黑海,市內還建有地下鐵道。

基輔的克列沙齊克大街

  有基輔大學(1834年建)等20所高等院校,300多個科研設計機構,以及舍甫琴柯博物館、烏克蘭衛國戰爭史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美術館等。還有以精美的鑲嵌細工和壁畫聞名的索菲亞大教堂、基輔-彼切爾斯克修道院、威杜比次克修道院和安得烈耶夫教堂等古建築。

  市區沿第聶伯河延伸50多公裡,共分為12個區。其主體部分位於第聶伯河西岸起伏的山崗上。第聶伯河蜿蜒而過,上架有數座橋梁。市北的波多爾區為工商業區,有電站、河運碼頭、造船廠和其他工業企業。西部的鐵路區和十月區有鐵路樞紐站、大學城和化工機械廠。第聶伯河東岸的達爾尼察和第聶伯羅夫斯克區集中著全市1/4的人口,擁有運輸機器廠、紡織聯合企業、肉類聯合企業及別列茲尼基工人住宅區。市區綠化良好,綠地占全市面積60%以上,加以匯集有各個時代風格各異的建築物,景色瑰麗,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第聶伯河上的特魯赫諾夫島為夏季療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