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

  中國北宋史學傢。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省)涑水鄉人。哲宗即位召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宰相),盡廢王安石新法,為相八個月病故,賜諡文正,追封溫國公。他一生最主要的政治活動是堅持反對王安石變法,最高的學術成就是編修瞭編編年體歷史巨著《資治通鑒》。此外,司馬光還有《溫國文正司馬公集》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及《涑水紀聞》等書傳世。

  保護財源、註重人民生活 司馬光認為自然界所能生產的財富有一定限度,不歸百姓掌握,就歸官府支配,王安石所說的“不加賦而國用饒”,不過是繼承瞭桑弘羊的欺人之談。他要求富國必先富民,因為農、工、商賈是國傢的財源,盡力保護他們,國富才有可靠的保證,他提出“養其本源而徐取之”的原則,說:“夫農工商賈者、財之所自來也”,“彼有餘而我取之,雖多不病矣”(《溫國文正司馬公集·論財利疏》)。他還指出農民的生活最苦,賦役負擔最重,因此需要保護農民,反對隻在口頭上重農,而實際上卻嚴重損害農民利益的做法。他親自實地調查,瞭解到農民不敢求富的顧慮,當時隻要多種一棵桑樹,多養一頭牛,口糧稍有積蓄,就要被當成富室,各種賦役立即一齊襲來,這種情況嚴重束縛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要求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除繳納夏秋兩稅外,應免去其他一切賦役,使農民敢於求富,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朝廷的財經狀況才能根本好轉。

  節用簡賞、統一管理財政 司馬光指出,北宋初期,版圖雖狹財源少,但財經狀況很好,而全國統一以後反不如前,其主要原因是士兵不精,吏員冗雜,宗室繁衍,賞賜無節,奢華無度,使府庫拮據,內藏亦盡。因此,他要求皇帝帶頭節用,嚴禁濫賞,以挽危局。他還建議設立總計使,統一管理全國的財政收支,不同意皇帝把內藏庫變成一己私藏的做法,認為國傢財政若不能統一管理,即使財貨多如江海,也要枯竭。

  註意實效,重在任賢久任 司馬光認為財政狀況好壞,不決定於制度而決定於執行制度的人,應選擇精通業務的人加以久任,否則就難出成績。他特別強調專業人才對於改進管理,提高實效的重要性。如果用非所學,更迭頻繁,就會極大影響工作效益。因此,必須改革用人辦法。他建議朝廷精選通曉財經錢谷業務的京官,放到實際工作中去考察選拔,工作確有實效,逐級予以提升,反之,就不再任用。

  主張輕稅,反對官營經濟 主張輕稅是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理論支柱之一。他認為君與民,富者和貧者都是互相依賴、互相資助的關系。征收賦稅是正當的,但不能太過。朝廷隻能依靠賦稅收入,“量入為出”,不能直接插手經營市易專賣,貸放青苗,坐收重息,他稱此為“與民爭利”,表面上可以美其名為“未加賦而國用饒”,實際上卻是過度聚斂的新渠道,其後果就是“貧者既盡,富者亦貧”。他認為官府直接從事經營是隻貪近功,不顧長遠根本利益的做法。

  司馬光在歷史學上的成就為大傢所公認。但由於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故在他死後不久就被周秩、章惇(1035~1105)、蔡京(1047~1126)等人打成奸黨,至南宋建炎初年才徹底恢復名譽。以後史書上一般傾向於褒揚司馬光而貶責王安石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學術界一般對王安石變法持肯定態度,而批評司馬光的保守政治態度。1980年以來,有一些歷史學傢對此提出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