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耕漠

  中國經濟學傢。浙江臨安人,1908年10月18日出生。1927年2月參加北伐革命。1934~1937年,在上海為進步報刊撰寫經濟論文,揭露國民黨政府統治下城鄉經濟兩極分化,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抗日戰爭期間從事文化救救亡運動,並在蘇、浙、魯、豫、皖解放區參加負責地方財經和軍隊供給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華東區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傢計劃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8年起先後兼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和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駱耕漠的主要著作有:《早年文錄》(1987),其中《論中日經濟提攜》一文於1936年專冊發行,文中指出殖民地化危機深重,必須抗日圖存;經濟調查報告《中國農村巨變》(1944),以翔實的統計材料論證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已開始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瓦解,當時解放區和國民黨政府統治區的報刊都有刊載。《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三個過渡問題》(1957年第1版,1981年第2版),書中提出中國50年代初過渡時期的特征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幾個理論問題》(1962),書中全面介紹瞭恩格斯的著名論點:“一定歷史時代及一定地區的人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制度,是由物質生活資料和人類自身種的繁殖等兩種生產所制約”,並對日本河上肇和蘇聯Л .Α.列昂節夫(1901~1974)的觀點進行瞭評論。《社會主義商品貨幣問題的爭論和分析》(總論·第一分冊,1981),是他研究馬克思的商品價值和貨幣理論(包括勞動券理論)的專著。《列寧關於十月革命後四種交換關系的分析》(1980),是前一專著第二分冊的論綱之一。駱耕漠還對當代“SNA”和“MPS”兩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提出瞭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