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

  中國清代乾隆、嘉慶之際的學者。字君直、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今武進)人。曾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咸安宮官學總裁、實錄館篡修官等職。其著作有後人輯錄的《洪北江遺集》。

  洪亮吉的經濟思思想主要表現為對人口問題的分析。他認為社會上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速度,並將這種現象看作是導致人民生活貧困和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在同一時期內,特別是在“治平”之時,“田與屋”即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最多按一倍、三倍、五倍的速度增長,而“戶與口”即傢戶和人口卻按十倍、二十倍的速度增長,因此“田與屋之數常處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有餘”。再加上“兼並之傢,一人據百人之屋,一戶占百戶之田”(《洪北江遺集·治平》),更加重瞭人口與生活資料的矛盾,於是便造成人民的困苦以至死亡。洪亮吉還指出,有時農、工、商和士各業人口迅速增長,而他們賴以謀生的田、貨、傭書授徒之館卻完全沒有增加,於是收入不斷減少,而物價又上漲,因此這些人的生活受到嚴重威脅,有的人隻好鋌而走險。而更值得憂慮的是由此而產生的大量失業和無業者,他們一旦“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以待斃也明矣”(《生計》)。

  洪亮吉認為有兩種緩和矛盾的方法:一種是“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另一種是“君相調劑之法”,包括“使野無閑田,民無剩力”(《治平》),以及移民開荒,減輕賦稅,禁止奢靡,抑制兼並,遇有水旱疾疫則開倉賑濟等。但他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口過剩問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得出瞭悲觀主義的結論。

  集中反映洪亮吉人口思想的《治平》、《生計》兩篇論文,寫成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較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傢T.R.馬爾薩斯第一版《人口原理》出版早五年,而在人口與生活資料的相對關系上得出瞭與後者的人口論極為相似的結論。洪亮吉把人民貧困、社會動亂的原因主要歸之於人口過剩,實質上掩蓋瞭封建社會的階級剝削和壓迫。但他沒有完全忽視兼並問題,同時他所指出的人口迅速增長和物價上漲的現象,也部分地反映瞭清乾降年間的歷史事實。不過他對人口增長速度的描述過分誇大,對物價上漲原因的認識也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