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傢或地區對其他國傢或地區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從國際範圍來看,這種經濟活動就是國際貿易。

  對外貿易是一個歷史範疇,它的性質和特徵受社會生產方式所制約。從歷史上看,對外貿易產生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第三次大分工即商業成為獨立部門和國傢的形成,因此古代的對外貿易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生產力發展緩慢,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很不發達,這就使當時的對外貿易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①由於國際分工尚未形成,一國的對外商商品交換仍以國內社會分工為基礎,對外貿易與國內商業並無本質區別。②投入對外貿易的產品在社會總產品中隻占很小比重,而且對外貿易活動具有明顯的地區局限性。③商品結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專供統治階級享用的消費品和奢侈品,奴隸本身也是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商品。④有能力從事對外貿易的主要是大商業資本,它們組織武裝的船隊和陸上商隊,不僅為瞭自衛,而且也進行掠奪,因此古代的對外貿易經營往往與暴力相結合。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對外貿易促進瞭西歐國傢的原始積累,因此,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之一。到瞭資本主義時期,產業革命建立起機器大工業,使生產社會化超越國界,形成瞭國際分工。這時對外貿易擺脫瞭地區局限性,獲得瞭高度發展,開始成為世界貿易。資本主義國傢通過對外貿易從海外獲得廉價的原料和糧食,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同時又因有國外市場而得以擴大生產規模,這一切都導致利潤率的提高。發展對外貿易無疑是資本主義加強剝削的一個基本條件,但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瞭資本的積累,提高瞭資本有機構成,結果又會使利潤率下降。

  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國傢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因為生產力的進步使生產國際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同時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深化,使得資本主義國傢更加需要國外市場,更加依賴對外貿易。在帝國主義條件下,資本輸出有瞭重大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外貿易地位的降低,資本輸出反而促進瞭對外貿易的增長。壟斷組織不僅操縱瞭宗主國的對外貿易,也控制瞭殖民地附屬國的對外貿易,成為它們進行不等價交換、攫取壟斷高額利潤的重要手段。

  社會主義社會仍需大力發展商品生產,這是對外貿易繼續存在的客觀條件。社會主義國傢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利用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和實現產品在物質形態(使用價值)上的轉換,從而有助於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和技術改造,有利於社會再生產協調地進行。發展對外貿易符合社會主義大生產的要求,也適應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歷史趨勢。

  掌握對外貿易的自主權是發展中國傢爭取經濟獨立的一項重要前提。發展中國傢必須結合國際經濟秩序破舊立新的鬥爭來發展對外貿易,才能對民族經濟的增長起積極的作用。

  現代對外貿易活動主要包括交易條件的磋商以及合同的訂立和履行。貿易方式不同,磋商或確定交易條件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任何貿易方式,都必須訂立買賣合同。合同一旦訂立,便對當事人雙方均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因此,交易合同的磋商、訂立、履行是現代對外貿易活動的主要內容。

  對外貿易政策基本上分為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兩大類,它反映著一國統治階級的利益。政策屬於上層建築,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不論是自由貿易還是保護貿易,隻要有利於進步生產關系的形成和鞏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便具有進步性。因此,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傢對外貿易政策的階級實質和作用,必須進行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