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泰戈爾

  印度劇作傢、詩人、小說傢、藝術傢、社會活動傢。1861年5月7日生於加爾各答,1941年8月7日逝世。父兄多從事文學藝術工作。泰戈爾從小就在文學、音樂、戲劇環境的薰陶中成長。幼年時代就登臺演出,直至75歲高齡還粉墨登登場。他從12歲開始寫詩劇,直至1938年編寫最後一部舞劇《不可接觸的姑娘》為止,大約寫瞭40多部戲劇作品。他創作的戲劇有歌劇(或音樂劇)、詩劇、舞劇、悲劇、喜劇、正劇、神話劇和宮廷劇,尤其擅長象征劇的創作。他在學習和繼承印度的戲劇傳統、汲取歐洲戲劇傳統養分的基礎上,形成瞭音樂、舞蹈、詩歌、話劇渾然一體的戲劇形式,作品既有詩情畫意又深寓哲理。他所創造的絢麗多彩的舞臺形象,在印度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戈爾戲劇創作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

  習作時期 主要創作詩劇和歌劇。他發表的第一部劇作是詩劇《破碎的心》,描寫一個富有幻想的青年詩人被美麗而冷酷的姑娘諾麗妮戲弄。最後,諾麗妮的心也碎瞭。全劇貫串“在別人痛苦的心裡也見到瞭自己一顆痛苦的心”的哲理。1881年他創作歌劇《蟻蛭仙人的天才》,取材於神話傳說,寫《羅摩衍那》作者蟻蛭仙人(瓦爾米基)原是強盜,後被一個少女的哀號所感動,產生瞭惻隱之心,改惡從善。該劇所表達的博愛思想幾乎貫串在他所有的劇作中。1884年發表的歌劇《大自然的報復》是泰戈爾第一部成功之作。主人公修道士與世隔絕,修行成為一個既沒有愛又沒有恨的“偉大的孤獨者”。但當他遇到孤女瓦散蒂時,憐憫與愛戀之情油然而生,嚇得他逃跑。後來,他無法擺脫戀情,回來尋找瓦散蒂。詩劇《齊德拉》(1891)是一部詩意濃鬱的優秀劇作,取材於《摩訶婆羅多》中的插話。齊德拉公主精通十八般武藝,但缺乏女性美,她折斷弓箭,祈求神明幫助她獲得阿周那的愛情。從此,倆人如膠似漆地相愛,但齊德拉羞於乞求來的愛情,請求神明收回禮物。阿周那也厭倦肉體的享受,渴望真摯的愛情。於是,齊德拉恢復瞭原相,得到瞭真正的愛情。

《蟻蛭仙人的天才》劇照

  泰戈爾這一時期的創作充滿瞭浪漫色彩,想象豐富,感情真摯,反映瞭他的人文主義思想。早期的劇作如《破碎的心》、《大自然的報復》等都有青春感受的抒發、感官享受的追求和自由情感的傾瀉。這對19世紀末的保守的印度社會是一個沖擊。但女主角的性格往往是軟弱的,命運往往是悲慘的。從《齊德拉》開始,作者多般塑造堅強的女主角,使之成為為自己理想的愛情而鬥爭的新女性。

  悲劇和喜劇創作時期 主要寫悲劇和喜劇,主題觸及瞭政治、社會、宗教等問題,反封建、反宗教色彩較濃。情節富有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戲劇沖突往往通過性格沖突體現。無韻詩體悲劇《國王與王後》(1889)描述王後在國傢興亡的關頭,請求克什米爾兄弟出兵鎮壓叛亂。昏瞆的國王出於自尊而產生瘋狂的復仇心理,不惜把傢庭糾紛擴大到一場戰爭。他鎮壓瞭叛亂,揮戈克什米爾。最後,王後帶著和平的禮物──兄弟的頭顱,死於國王足下。這既是一場犧牲與復仇、愛情與職責之間的沖突,也是一個剛愎自用、縱情聲色的男子與一個堅強而善良的女子之間的沖突。該劇是印度山河破碎、餓殍千裡的現實生活寫照。詩劇《犧牲》(1890)所塑造的國王明智大度,禁止殺生獻祭,但招來瞭婆羅門、祭司的反對。當他們蓄意挑起流血戰爭時,寺院侍者作出瞭犧牲,和平才得以維護。詩劇《瑪麗妮》(1898)描寫瞭兩種宗教信仰的沖突。劇本不僅揭示印度教的保守性、腐朽性,也寄托瞭作者的宗教理想。作者想以佛陀博愛、民主的宗教思想替代或改造保守、專制的印度教社會。

  這時期的喜劇主要有《大錯特錯》(1892)、《老年人的手稿》(1896)等。他的喜劇輕松詼諧,接觸社會時弊和舊俗,但主題開掘不深。

  象征劇創作時期 1908年他寫瞭第一部象征劇《秋節》,贊美大自然、自由奔放的生活以及視榮華為草芥的思想境界,揭示人要和自然融合的意義。最富有象征意義的劇本是《國王》(1910)。王後原先與國王生活在暗室,但她想在五光十色的外界中見到國王,結果離開暗室而引起一場戰爭。國王象征著無影無蹤的神明,劇作告誡人們:追求榮華、虛假、殺戮是見不到神明的,唯有在愛中,在同卑賤者一起服務、犧牲和追求中才能達到與神合一的境界。1911年泰戈爾寫瞭象征劇《郵局》,主人公是個天真活潑的兒童,被人禁閉內室,隻能隔窗同路人攀談,觀賞風光,他等待國王的信件,但直到他長眠後,才有人通報國王的信使抵達。作者賦予這個藝術形象以巨大象征意義,說阿馬爾的靈魂是印度戴著枷鎖的靈魂,印度自由一定要直接來自國王的使者即他自己靈魂的覺醒,而不能來自英國的議院,而當他一旦覺醒時,恐怕就沒有什麼力量能把他禁錮在內室瞭。1912年泰戈爾又寫瞭一部以少年為主角的象征劇《頑固堡壘》,這位少年被關在一座用高墻與外界隔絕的寺院裡。後來,一位祖師率領人民搗毀瞭這座寺院。劇中舊寺院象征著印度教社會、神權統治的堡壘。它的摧毀預示著腐朽、反動統治必將被推翻。1915年創作象征劇《春之循環》,劇中一群幼童糾纏住年邁的冬天,把他的鬥篷脫下,發現冬天就是春天。劇作揭示宇宙萬物“永遠是新”的象征意義。《摩克多塔拉》(1921)是一部重要的象征劇。劇中國王在摩克多塔拉(意為自由瀑佈)上方修築瞭一座巨大水閘,以便山下的田野幹涸,使希沃特拉沃庶民就范。出身低賤的王子對庶民深表同情,領導人民打開水閘下的涵洞,使江水往山下奔騰。為此,王子奉獻瞭寶貴的生命。王子的完美人格體現在為正義和自由之愛而鬥爭的信念之中。劇作以打開水閘的同時必須解脫被囚禁的心靈為喻,揭示砸爛外部世界枷鎖──殖民統治的同時必須摧毀自己心靈上的枷鎖,獲得精神自由解放的道理。獨幕劇《紅夾竹桃》(1924)也表達瞭泰戈爾對現代文明所日益增長的危機的憂慮,描寫瞭生動而自由的生活精神同那種可怕的資本主義社會所產生的專制壓迫之間的沖突。

《國王》劇照

  這時期泰戈爾的一些劇作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摩克多塔拉》、《贖罪》中描寫的領導人民進行抗稅鬥爭、號召人民進行非暴力的反對殖民主義鬥爭的修道士塔南喬耶是甘地的化身,作者正面歌頌瞭甘地及其領導的民族運動。

  與時代意識相關聯的是現代意識。泰戈爾反對西方的物欲主義,反對機器文明所帶來的精神窒息、人格扭曲。同時,他也反對封建專制給人帶來的愚昧和麻木。在《紙牌王國》(1933)裡,作者描寫瞭當時印度人民在殖民統治和封建專制壓迫下的精神特征。泰戈爾認為不解除這種精神枷鎖,不喚醒麻木不仁的印度靈魂,印度的自由解放是辦不到的。

  一些劇作還表現出作者的歷史意識,如讓勞動大眾充當歷史舞臺的主角。值得註意的一部劇是《時代之路》(1932),該劇描寫時代之車停滯不前,人們驚慌不安,憂慮可怕的災難臨頭,國王、祭司、聖賢、商人誰都無法推動車子前進,最後一群首陀羅推動歷史車輪而拯救瞭世界。

  泰戈爾早期的戲劇充滿著詩情畫意,或歌或舞或吟,情真意切。其戲劇創作多借用西方的戲劇因素,但他的悲劇往往是宮廷劇、哲理劇和政治劇的結合,這是印度傳統戲劇的結構。嚴格說來,除《國王與王後》外,都不能算作真正的悲劇或喜劇,而是帶有悲喜劇或正劇的色彩,因為它們的結局往往帶有東方特有的圓滿、和諧。在泰戈爾戲劇創作裡最值得探討的是他的象征劇。其主要特點是概念具體化、人物化、戲劇化;其次是描寫的對象往往是現實的事物或人物,而作者往往賦予它們以象征意義,使這些形象具有更普遍的現實性。再者泰戈爾的象征劇的戲劇沖突主要表現為意志沖突、心理沖突、信仰沖突以及人物與環境沖突。最後,他的象征劇沒有通常的情節結構安排,而是攝取劇情的最高潮或最緊張部分;往往隻有分場沒有分幕。他主張“佈景無須互換,以使觀眾想象”,因而泰戈爾劇作的基本傾向是寫意的,不是寫實的,要求觀眾同作者一起動用想象力,並作理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