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今河北定興)人。曾為郡吏,州郡察舉孝廉,徵召為右北平從事祭酒,都不就。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為妻傢訴訟入獄,死於獄中。

  酈炎有文才,通音律,思辯敏捷,善於說理。自謂“十七而作《酈篇》”,“二十七而作《七平》”(《遺令書》),今佚。《後漢書·酈炎傳》錄其述志詩二首。其一說:“舒吾陵霄羽,奮此千裡足。超邁絕塵驅,倏忽誰能逐”,自負不羈才志;“富貴有人籍,貧賤賤無天錄。通塞茍由己,志士不相卜”,感慨天命不平。其二以“靈芝”、“蘭榮”起興,“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無可庇蔭,運遇沉淪;悲哀賈誼被誣“浮華”,“賢才抑不用,遠投荊南沙”;憤懣世無伯樂、卞和。這兩首詩都是抒寫胸懷大志而遭時不遇的憤慨,思想明確,形象鮮明,氣勢凌厲,語言流暢。鐘嶸《詩品》把他和班固、趙壹並列,認為“托詠靈芝,懷寄不淺”,與班、趙一樣是“苦言切句”。明代王世貞惋惜他的早逝,嘆為“蘭摧玉折”(《藝苑卮言》)。

  酈炎除存詩2首外,《古文苑》載其《對事》1篇、《遺令書》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