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座北向南。1926年奠基,1929年建成。陵園東鄰靈穀寺,西毗明孝陵,周圍山勢逶迤,松柏森鬱,風光開闊宏美。中山陵經懸獎徵集設計方案,在中外建築師應徵的40餘份方案中,選用瞭獲頭獎的、由呂彥直設計的總平面呈鐘形的方案。總體佈局沿中軸線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部包括入口石牌坊和漫長的陵道,表徵鐘下懸鐸。北部包括陵門、碑亭、石階、祭堂、墓室,繞以弧形圍牆,表徵鐘的本體。整個組群以石牌坊為起點。坊北順山勢鋪鋪砌緩坡陵道,兩側夾植檜柏行列。陵道盡端是一個傾斜的臺地,由正面的陵門和兩側作為衛士室的配房圍合成陵門門庭。陵門的花崗石屋身,藍琉璃瓦單簷歇山頂,門楣上鐫刻“天下為公”金光大字,顯現出穩實莊重的氣勢。進入陵門,穿過碑亭,地勢陡然高峻。建築師在這裡設置瞭延續八大段的寬闊石階,造就瞭高敞、舒放、宏大、遼闊的氣概。登上石階,到達主體建築祭堂。祭堂平面近方形,出4個角室,外觀形成4個大尺度的墩子,上冠重簷歇山藍琉璃瓦頂,造型莊重、堅實,創造瞭與傳統祭殿不同的獨特形象。祭堂內為白石雕刻的孫中山坐像,四周襯托著黑花崗石立柱和黑大理石壁面,構成寧靜、肅穆的氣氛。緊接祭堂之後,是半球形穹窿頂覆蓋的墓室,地面中部砌成圓形凹穴,安放孫中山大理石臥像,像座下埋藏大理石棺。人們可以沿著環形走道憑欄環繞瞻仰。

中山陵

  中山陵是近代中國建築師第一次規劃、設計的大型紀念性建築組群,也是中國建築師運用傳統風格於大型建築組群的重要作品。陵園總體規劃借鑒瞭傳統陵墓的佈局特點,密切結合地形,突出環境的天然氣勢,選用瞭石牌坊、陵門、碑亭等明清陵墓的組成要素和基本形制,通過長長的陵道、大片綠化和寬大滿鋪的石階,把散立的、尺度不大的單體建築聯結成大尺度的整體,取得瞭莊重、崇高、宏偉、開朗的景象,恰如其分地表達瞭偉大的民主革命傢陵墓所需要的特定精神格調。各幢單體建築除祭堂造型有所創新外,都保持瞭比較嚴格的清式建築形制,但運用瞭新材料、新技術,采用瞭純凈、明朗的色調和簡潔的裝飾,從而使得整個建築組群既有莊重的紀念性格,濃鬱的民族韻味,又呈現著近代的新格調,是中國近代建築創造新民族風格的一次成功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