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雲南祿豐縣城北9公裡的石灰壩村,坐落於祿豐盆地北緣的廟山坡上。自1975年發現以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雲南省博物館組成聯合發掘隊進行瞭9次發掘,發現瞭大量的古猿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該地點出土的臘瑪古猿化石的豐富程度,遠超過鄰國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肯雅、希臘、土耳其、匈牙利等國發現的同類化石,是迄今所知產臘瑪古猿化石最豐富的地方,為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地點。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已發現的古猿化石計有:顱骨5具,下頜骨10件,頜骨破片47件,上、下齒列29組和單個牙齒650枚,肩胛骨和鎖骨各1件,指骨2根等,其中顱骨化石在世界上首次發現。臘瑪古猿的顱骨形態的顯著特點是面部短而寬,顴弓向兩側張開;下頜骨已經縮短,吻部不像猿那樣明顯地突出;齒弓呈規則的拱形,張開角度較大;下頜第三前臼齒呈過渡形式的雙尖型,上內側門齒齒冠高而寬,外側門齒的齒冠低而窄,下門齒、下犬齒的齒冠小而低,上、下臼齒的大小關系是第二臼齒大於第三臼齒和第一臼齒。臘瑪古猿的種種形態特征表明,它具有森林古猿向人類過渡的性質,但它是否是人類的直系祖先,學術界尚無一致的認識,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祿豐臘瑪古猿地點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除兩種古猿外,已達95種之多,其中重要的如粗壯池猿、中國原齒兔猴、鼬鬣狗、劍齒虎、三趾馬、大唇犀、巨爪獸、刺鼠、羚鼷鹿等,其中大多數是首次發現的新種,具有晚中新世,即距今800萬年左右動物群的性質。臘瑪古猿在祿豐地區生活時期的氣候,已由其前濕熱的熱帶氣候轉變為幹濕相間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臘瑪古猿具有早期人類的某些形態特征,屬於人猿超科。這些豐富材料的發現,在中國增添瞭由距今1500萬年前的開遠古猿演化到距今170萬年的元謀猿人之間的一個重大環節,對研究人類起源及與其他高等靈長類在演化上的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祁國琴:《雲南上新世哺乳動物群》,《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7(1),1979。

 吳汝康等:《祿豐古猿化石產地專號》,《人類學學報》5(1),1986。

 吳汝康等:《祿豐古猿》,《中國遠古人類》,科學出版社,北京,1989。

 張興永等:《從開遠臘瑪古猿的形態特征再論滇中高原與人類起源》,《雲南社會科學》(1),雲南,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