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著名宮堡建築群。在西藏拉薩市瑪佈日山上。佈達拉為梵文普陀羅的音譯,寓意聖地普陀山。始建於7世紀。641年文成公主嫁至西藏,松贊幹佈“乃為公主築一域以誇後世。遂立宮室以居”。後毀於雷火、戰亂。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瞭噶丹頗章政權,為擴大政治影響和鞏固政教合一的農奴制度,決定在山上重建宮殿。1645年動工,先建白宮,後造紅宮,於1693年落成,工程歷時50年。以後曆世達賴繼續擴建,十三世達賴進行瞭大規模的修建和增建,形成今日的規模。為曆世達賴喇喇嘛攝政、居住和辦理政務的地方,是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佈達拉宮主體建築由瑪佈日山南、北麓奠基,依山疊砌,直至山頂。占地總面積41公頃。殿宇高大,巍峨聳峙,金頂輝煌,氣勢雄偉,幾乎占據瞭整座山峰。東西長360多米,高117米,外觀13層(實為9層),建築面積約10餘萬平方米。石木混合結構,外墻厚度2~5米,全部用大塊花崗巖石砌築。紅宮居中,東連白宮,西接僧舍 (紮廈)。三大部分功能不同的建築組群貫通結合,渾然一體,形成紅、白色彩鮮明對比,層次高低錯落,前後參差,體形方圓,大小變化的一個整體。雖未采用中軸線對稱的格局,但各部體量達到瞭均衡與和諧,立面多窗與窗上出簷的處理以及“之”字形上山的蹬道顯得生動活潑。主體建築的東西兩側向下延伸與高大的宮城城墻相連接。城墻高6米,底寬4.4米,頂寬2.8米,夯築,外包石面。墻的東、南、西側各有一座3層門樓,在東南角與西北角還各建有一座角樓。圍墻內、山坡前有歷代建造的佈達拉宮附屬建築,如藏軍司令部、印經院、監獄、倉庫等,風格與主體宮殿諧調一致。在山背後有佈達拉宮的後園龍王潭。

  白宮為達賴喇嘛理政和生活起居的宮殿,高7層。位於第4層的東大殿是其中最大的殿堂,長27.8米,寬25.8米,內設達賴寶座,寶座上方懸掛同治帝禦書“振錫綏疆”大匾。這裡是達賴舉行座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動的場所。大殿以上各層中有天井,天井四周是回廊。5、6兩層為攝政辦公和生活用房,第7層是達賴常住的兩套寢宮,因為終日陽光朗照,俗稱東、西日光殿,裡面各包括朝拜殿、小經堂、習經室及臥室等。

  紅宮主要建築是達賴的靈塔殿和各類佛堂。共有各世達賴靈塔殿8座,其中以五世達賴的靈塔殿為最大,殿高3層,內有16根大方柱,柱上置鬥栱或雀替以支承梁枋。柱頭鬥栱雕刻精美,瀝粉貼金。靈塔高14.85米,用金皮包裹,珠玉鑲嵌,富麗堂皇。西大殿是五世達賴靈塔殿的享殿,也是紅宮中最大的殿堂,面積達725.7平方米,高6米餘。柱頭、雀替、梁枋等木構件上鏤空雕刻精致、色彩鮮艷。殿堂四壁遍繪達賴生平傳記題材的壁畫,東壁所繪1652年五世達賴去北京覲見順治皇帝的一幅壁畫尤為珍貴。殿內高懸乾隆皇帝禦書“湧蓮初地”匾額,下置達賴寶座。紅宮諸佛殿中,相傳法王洞(曲結朱普)和聖者殿(帕巴拉康)是吐蕃時期遺存的建築,分別供奉松贊幹佈、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大臣的塑像和松贊幹佈所依本尊觀音像等。其他主要佛殿還有達賴世系殿、持明佛殿、釋迦牟尼殿、壇城殿等多處。紅宮的西部為最晚期的建築──十三世達賴靈塔殿。1933年動工,3年後完工,其宏大規模可與五世達賴靈塔殿相媲美。

  紅宮藏式平屋頂上佈滿各靈塔殿的金頂,全部為單簷歇山式,以漢式的木制鬥栱承托外簷,上覆鎏金銅瓦。金頂正脊的中部及兩端立有寶塔3座(一大兩小),四翹角飾以鎏金摩羯魚首。佈達拉宮頂部外圍女兒墻全部用塗成深紫紅色的“貝瑪草”(一種灌木)壘砌而成,外綴各種金飾,墻頂立有巨大鎏金寶幢和經幡,富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和藏式建築特色。

  佈達拉宮珍藏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存有近萬幅唐卡(卷軸畫)和大量經卷,包括貝葉經、甘珠爾經等和明代以來各種封敕達賴喇嘛的金冊、玉冊、金印等,表明瞭歷史上西藏地方政權與中央政府的隸屬關系。宮中還藏有許多工藝品,如金銀制品、瓷器、琺瑯器、玉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