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卓別林

  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劇作傢,作曲傢。1889年4月16日生於倫敦,1977年12月25日卒於瑞士沃韋河畔科西耶。父母都是遊藝場的歌唱演員。5歲時曾代替母親登臺演唱。6歲喪父,母親失業,卓別林與同母異父的哥哥流流浪街頭,一度被送進孤兒院。後來兩兄弟在遊藝場和巡回劇團裡演唱、跳舞和幹各種雜活。

  1913年,卓別林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巡回演出,被啟斯東電影公司制片人兼導演M.塞納特看中。1913年末,卓別林與啟斯東公司簽瞭為期一年的合同,從此開始瞭漫長的電影生涯。每周拍攝一部隻有一本的喜劇片。1914年2月28日,頭戴圓頂禮帽、足登大皮靴、手持一條竹手杖、走路象鴨子的小流浪漢夏爾洛的形像首次在啟斯東喜劇片《陣雨之間》中問世,成為獨樹一幟的卓別林喜劇電影的主要形像。從1919年開始獨立制片,一生共拍攝瞭80餘部喜劇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記》(1925)、《城市之光》(1931)、《摩登時代》(1936)、《大獨裁者》(1940)、《凡爾杜先生》(1947)、《舞臺生涯》(1952)等。這些影片標志著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和堅強的反法西斯戰士的成長過程。

  由於卓別林一貫對小人物、失業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瞭辛辣的諷刺,對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進行瞭無情的鞭笞。在二次大戰期間大聲疾呼開辟第二戰場,因而受到美國麥卡錫主義的迫害。1952年9月,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下令對他進行調查,並不準他再入境,他遂定居瑞士,直到去世。在定居瑞士期間,他拍攝瞭無情揭露和嘲諷麥卡錫主義的《一個國王在紐約》(1957)。1967年,卓別林拍攝瞭他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由M.白蘭度和S.羅蘭主演,這是一部失敗的鬧劇片。

  1972年,卓別林重返好萊塢,接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因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197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