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義大利攝製瞭最早的新聞紀錄片。1904年,在都靈建立瞭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A.安勃羅西奧、攝影師R.奧梅尼亞等人開始拍攝影片。

  早期電影1905年,F.阿爾伯裏尼和D.桑多尼在羅馬創辦瞭電影製片廠,從1906年始定名為西納斯公司。其後的兩、三年間,很多小電影公司在都靈、米蘭、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紛紛建立起來。1905年,西納斯公司攝製瞭第一部有群眾大場面面的故事片《攻陷羅馬》(導演F.阿爾伯裡尼),緊接著又攝制瞭一批歷史題材的影片。當時意大利的電影攝制者隻註重拍攝場面宏大、佈景豪華,對歷史事實則不重視。1909~1910年拍攝瞭影片《麥克佩斯》、《安尼塔·卡裡巴爾迪》、《奧賽羅》、《貝亞特麗齊·琴奇》等。1913年是意大利無聲影片最興盛時期,年產量達497部。這個時期的主要導演有M.卡塞利尼、G.德·裡加羅、E.格左尼、L.麥幾、B.尼格洛尼,G.帕斯特隆納。當時,意大利電影在國外也有很大市場,在國外最獲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處去?》(1912,導演E.格左尼)、《龐培城的末日》(1913,導演M.卡塞利尼)和《卡比利亞》(1914,導演G.帕斯特隆納)。影片《卡比利亞》取材於古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是當時電影藝術最重要的作品。意大利頹廢派作傢G.鄧南遮參予瞭此片劇本的編寫工作。作曲傢I.皮澤蒂也特地為影片寫瞭放映時樂隊演奏的樂曲。另一部重要影片《我的愛情不會死》(1913,導演M.卡塞利尼)是沙龍式情節影片的代表作。這部現代題材作品也獲得很大成功。這個時期,大規模的宣傳使一批意大利電影演員蜚聲國內外影壇。女明星成為保證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當時拍攝瞭很多喜劇影片,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主要是法國人,特別是由法國演員A.第特主演的喜劇風靡一時。當時大量影片內容脫離現實,但也有的導演致力於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這類影片大多是根據真實主義流派長篇小說拍攝而成的。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根據R.佈拉喬的原作改編,導演N.馬爾托裡奧),影片運用瞭對比蒙太奇描述瞭那不勒斯地方的顯貴和貧民生活的天壤之別。這類影片還有《黛萊絲·拉甘》(1915,根據E.左拉的小說改編,導演N.馬爾托裡奧)、《阿松塔·斯比納》(1915,導演G.塞倫納)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電影失去一部分國外市場,開始進入不景氣時期。這時,隻有演員兼導演E.吉奧內的作品還保持著聲譽。他拍攝瞭浪漫主義的驚險樣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為瞭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意大利電影企業傢們把當時20幾傢影片公司組成瞭一個托拉斯,即意大利電影聯合公司。但這未能恢復昔日的繁榮。1921年以後,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國電影。

  法西斯統治時期 墨索裡尼政府曾極力利用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1935年,意大利設電影業管理局,使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都置於國傢控制之下。1937年在羅馬建成瞭一座歐洲最大的綜合電影制片廠:電影城(有十個攝影棚)。1935年在羅馬建立瞭電影實驗中心,負責培養電影專業人員。影片產量也逐年增加,1942年的影片產量高達119部。但是,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完完全全為它服務的導演為數不多,露骨地鼓吹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導演主要拍攝古裝片、音樂片、情節片和喜劇片。這個時期有些人追求“紀錄片的客觀性”,拍攝瞭一些“紀錄派”影片。如《海底的人們》(1940,導演F.德·羅勃蒂斯)、《白色的船》(1941,導演R.羅西裡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些電影導演對法西斯官方電影采取消極態度,在創作中隻註重對作品的形式方面的探索,人們把這類影片稱之為“書法派”電影。為瞭拒拍庸俗的商業性影片和回避拍攝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書法派”主要致力於改編古典文學作品。他們最主要的影片有《以往的小世界》(1941,導演M.索爾達蒂)、《射擊》(1941,根據A.C.普希金的短篇小說改編,導演R.卡斯戴拉尼)、《空想傢賈柯莫》(1942,導演A.拉都達)、《是,太太》(1942,導演F. 波喬裡)和《嫉妒》(1943,導演波喬裡)。

  這個時期,一些青年電影工作者積極而自覺地反對法西斯的官方電影,他們當中很多人曾在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執教或學習。由於沒有通過實際拍片來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他們在電影雜志《白與黑》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1939~1942年發表的這些文章為後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瞭基礎。這些青年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著名導演,如L.維斯康蒂、G.德·桑蒂斯、G.普希尼、A.彼特朗吉裡、C.利薩尼、M.安東尼奧尼;有些成為著名電影藝術理論研究傢,如G.阿裡斯泰戈、G.威亞齊等。

  法西斯統治的末期,意大利電影工作者沖破種種阻力,攝制瞭幾部預示新現實主義誕生的影片:《雲中四步曲》(1942,導演A.勃拉塞蒂)、《孩子們在註視我們》(1943,導演V.德·西卡,編劇C.柴伐蒂尼)和《沉淪》(1943,導演L.維斯康蒂)。這幾部影片顯現出意大利電影復興的最初跡象。

  新現實主義電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意大利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形勢下,產生瞭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出現是40~50年代世界藝術界的一個重要現象。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片的真實準確性,展示備受戰禍的意大利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人民對社會不公正和對資產階級冷酷的抗議,反映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1945年,導演R.羅西裡尼拍攝瞭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歌頌人民群眾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團結精神的影片成瞭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它使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國際上確立瞭地位。翌年,他又拍攝瞭同一主題思想的影片《遊擊隊》,展示瞭戰爭年代意大利人民生活的廣闊情景。羅西裡尼在攝制這部影片時,拒絕應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專業演員。這部影片創造的一種新穎的風格很快被其他國傢效仿。導演C.利薩尼、A.維加諾、A.勃拉塞蒂也拍攝瞭反映遊擊隊和地下工作者鬥爭的影片。其後,新現實主義者們轉向描寫戰後生活中一些緊迫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批判性的社會剖析,例如德·桑蒂斯的《艱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等。

  新現實主義的導演們盡管創作手法和風格各異,但他們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處:對現實生活做歷史的、具體的處理,對當時生活條件進行尖銳的批評,對普通人民的苦難表示真誠的同情。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語言精練、嚴謹;既拒絕法西斯統治時期那種粉飾、浮誇的程式,也擯棄好萊塢的那些陳腐的模式。影片通常采用自然實景,人物角色經常由非職業演員扮演。影片以某一真實事件為基本內容,往往取材於報紙上發表的新聞報道,決不采用虛構臆造的故事。

  50年代前後,意大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反法西斯各政黨出現分裂之後,進步的意大利電影工作者的團結統一也開始解體,有些人通過作品強調自己忠實於新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並力求繼續發展這個傳統,如C.利薩尼拍攝瞭《苦難情侶》(1954),V.德·西卡拍攝瞭《屋頂》(1956),P.捷爾米拍攝瞭《司機》(1956)。有一些人則開始放棄新現實主義。R.羅西裡尼拍攝的《上帝的流浪歌手弗蘭西斯科》(1950,又譯名《聖弗蘭西斯科》)、《斯特隆波裡,上帝的土地》(1949)等影片,開始明確地表現出他的崇尚宗教信仰的主題;A.傑尼那按梵蒂岡的旨意拍攝的影片《沼澤地的上空》,隻是形式上利用瞭許多新現實主義手法而已。F.費裡尼的闡述哲學、道德問題的影片《路》(1954)引起瞭廣泛的爭論,它對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進行瞭反思。

  這個時期,導演R.卡斯戴拉尼的喜劇片《兩文錢的希望》(1952)、導演L.康曼西尼的平庸的鬧劇片《面包、愛情與幻想》(1953)被一些官方機構和右翼分子宣佈為“樂觀片”,並大加吹捧,而另一些作品,如有重要意義的影片《溫別爾托·D》則被認定為“悲觀片”。由於政府對“樂觀片”給予資助,結果是產生瞭一個變種樣式的電影,人們把它譏諷為“玫瑰色新現實主義”。這種樣式的影片徒具新現實主義的某些表面特征,社會批判的內容被閹割掉瞭。

  50年代中期,新現實主義對法國、西班牙、日本、印度、拉丁美洲國傢和其他國傢和地區產生瞭有力的影響,但在意大利,它卻陷入危機之中。但是,無論是教權主義的反動勢力,還是好萊塢的壟斷組織都沒能扼殺意大利電影藝術的發展。人民民主運動的高漲促使很多電影專傢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民主團結的立場上來。1959年導演R.羅西裡尼拍攝瞭《戴拉·羅維萊將軍》,導演M.莫尼塞利拍攝瞭《大戰》。1960年,R.羅西裡尼又攝制瞭充滿反法西斯精神的影片《羅馬的夜晚》。

《甜蜜的生活》劇照

  繁榮時期 60年代,意大利電影呈現出新的繁榮景象。1959~1961年幾乎同時攝制瞭幾部舉世矚目的故事片:L.維斯康蒂的《羅科和他的兄弟們》、F.費裡尼的《甜蜜的生活》、M.安東尼奧尼的《奇遇》和《夜》。當時意大利正處於資本主義暫時穩定和表面繁榮時期,這幾部影片的作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場反映瞭意大利社會發展的這一新階段。《甜蜜的生活》是費裡尼的反映社會問題的一部影片,揭示瞭羅馬資產階級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虛。這些影片在揭露和諷刺的同時,也表現出令人壓抑的孤獨寂寞。類似情況也存在於費裡尼以前幾部作品裡,如影片《路》(1954)、《詐騙》(1955)、《卡比利亞之夜》(1957)以及他那部吐露內心隱秘的自傳體影片《囪》(1963)裡。但是,資產階級傢庭危險和婦女地位的主題在他的影片《朱麗葉和靈魂》(1965)裡卻得到瞭發展。導演M.安東尼奧尼致力於探討資產階級社會裡人的異化問題,拍攝瞭整整一組影片:《吶喊》(1957)、《奇遇》(1960)、《夜》(1961)、《蝕》(1962)和《紅色的沙漠》(1964)。這位導演雖然對表現的內容進行瞭深刻的社會剖析,但有時把離群索居的悲劇做瞭絕對化和美化的描述。

《奇遇》劇照

《紅色沙漠》劇照

  V.德·西卡在這一段時間裡拍攝瞭反法西斯的影片《喬恰拉》(1960,根據作傢A.莫拉維亞的小說改編)和《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2,根據法國存在主義作傢J.P.薩特的劇本改編)。

  60年代,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第二個浪潮期間,意大利拍攝瞭許多比較好的影片:《1943年的長夜》(1960,導演F.凡奇尼)、《都回傢去》(1960,導演L.康曼西尼)、《那不勒斯的四天》(1962,導演N.洛依),《他們走向東方》(1964,導演G.德·桑蒂斯)、《要嫁給軍人的姑娘們》(1965,導演V.朱爾裡尼)和《未婚妻佈貝》(1963,導演L.康曼西尼)等等。L.維斯康蒂導演瞭一部關於納粹分子如何攫取政權的影片《群神的滅亡》(1969)。V.德·西卡拍攝瞭根據G.巴薩尼反法西斯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芬齊-孔蒂尼傢的花園》(1970)和反戰的情節片《向日葵》(1969)。

  60年代裡,表現工人的題材仍然為意大利電影藝術傢所關註。導演M.莫尼塞利以喜劇樣式拍攝瞭有關意大利工人第一次罷工的影片《同志們》(1963),導演U.格列戈萊蒂拍攝瞭嘲笑資本主義剝削方法的科學幻想式諷刺喜劇片《奧米克倫》(1963)。塔維亞尼兄弟和V.奧爾西尼執導瞭影片《一個將被燒死的人》(1962)。電影藝術傢們對揭露黑手黨罪行的題材也頗感興趣,如V.德·塞塔的《奧爾戈索洛的匪徒》(1961)、A.拉都達的《黑手黨人》(1962)、E.佩特裡的《各取應得》(1967)。這時意大利也出現瞭政論性電影。導演F.羅西采用紀錄手法攝制瞭剖析黑手黨問題的尖銳的社會批判影片《薩爾瓦托雷·裘連諾》(1961)和雜文式影片《掠奪城市的手》(或譯《伸向城市的手》,1963)。很多導演致力於把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如L.維斯康蒂的《金錢豹》(1963)和《在威尼斯之死》(1971)、V.朱爾裡尼的《傢庭記事》(1962)、F.馬塞利的《冷漠的人們》(1963)等。

  這個時期一些新導演嶄露頭角。在意大利電影占有特殊位置的導演兼作傢P.P.帕索裡尼於1961年拍攝瞭他的處女作《乞丐》,翌年拍攝瞭《羅馬媽媽》。他的影片雖然存在著過多的自然主義描寫,但是準確地反映瞭羅馬城郊流氓無產者的可怕的生活。在影片《馬太福音書》(1965)裡,P.帕索裡尼表達瞭試圖使共產主義和基督教理想相調和的意圖。其後,他又轉向專門拍攝改編世界古典名著的影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1967)、歐裡庇得斯的《美狄亞》(1969)、G.薄伽丘的《十日談》(1971)、G.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及《一千零一夜》(1974)。他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薩洛,或者薩托姆的120天》(1975),揭露瞭法西斯統治的罪惡,但同時渲染瞭病態的色情和暴虐狂。

  這個年代裡,社會喜劇片中較受歡迎的是意大利式喜劇片,這種樣式影片將喜劇和悲劇兩種成分相結合,力求表現現代的重大問題。很多著名導演拍攝的“意大利式喜劇片”受到觀眾的好評。如V.德·西卡的《昨天,今天,明天》(1963)、《意大利式的結婚》(1964),P.捷爾米的《意大利式的離婚》(1961)、《被誘騙被遺棄的女人》(1964)、《女士們和先生們》(1966)、《不道德的人》(1967)、《六翼天使》(1968);D.利齊的《艱難的生活》(1961)、《爭先恐後》(1962)和《進軍羅馬》(1962)、《“聖一月”行動計劃》(1966);L.藏巴的《大街上的調度員》(1960)、《保險局醫生》(1968)等。

  60年代中期,導演S.萊翁內拍攝的“意大利西部片”獲得瞭聲譽。如影片《為瞭多餘的幾塊錢》(1964)、《好人,粗暴漢和無賴》(1966)、《從前在西部某地》(1968)等。

  60年代下半期,意大利出現瞭一批稱之為“叛逆電影”的影片。青年導演M.貝洛契奧的影片《怒不可遏》是代表作品,它以離奇的形式表現瞭青年對資產階級生活習俗、傢庭倫理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反抗。屬於“叛逆電影”的還應提到塔維亞尼兄弟執導的幾部影片:《打倒者們》(1967)、《在天蠍座標記下》(1969)。在西班牙培養成長的導演M.費雷裡的作品也有一定影響。他的《蜂後》(1963)、《猿猴女人》(1964)、《迪林傑死瞭》(1969)、《接見》(1971)等影片運用諷刺和怪誕手法表現瞭反教權主義的社會批判的內容,嘲諷瞭資產階級傢庭關系和虛情假義。

  70年代,在意大利電影中,出現一個被稱之為政治電影的派別,它們在反法西斯主義,社會批判的激情和在藝術原則方面接近新現實主義。在意大利國內外贏得瞭評論界的註意和觀眾的贊許。如F.凡奇尼的影片《馬梯奧蒂謀殺案》(1973),B.貝爾托盧奇的影片《蜘蛛的戰略》(1970,電視片)、《國教教徒》(1971)和《二十世紀》(1976),C.利滋尼的《聖巴比倫廣場,下午8點鐘,無法理解的謀殺案》(1976),G.蒙塔爾多的《阿妮絲和死》(1976)等都是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喜劇樣式的政治影片有M.莫尼塞利的《我們要上校》(1973)、E.斯科拉的《我們曾如此相愛》(1975)和心理描寫片《不平常的一天》(1977)。這個時期的一些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國際主義意義的影片有《代號“惡魔”行動計劃》(1979,意大利與西班牙合拍,導演G.蓬戴科爾沃)、《右邊坐著的人》(1968,導演V.朱爾裡尼)、《薩柯和萬塞蒂》(1971,導演G.蒙塔爾多)。這一時期表現工人題材的影片也有新的提高,如《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導演E.佩特裡);揭露國傢機關貪污受賄,揭露法官、警察、檢察機關與黑手黨互相勾結的電影也占有重要位置,其中,一些新的政治偵探片在國內外獲得成功,如導演D.達米阿尼的《警察局長的自白》(1971)、《我害怕》(1977)、《跪著的人》(1979),E.佩特裡的《對一個絕對無可懷疑的公民的調查》(1967)和《托多·莫多》(1976),F.羅西的《馬臺依事件》(1973)和《尊貴的屍體》(1976),L.藏巴的《尊敬的人們》(1975)等。

  此外,反映意大利農村生活中尖銳社會問題的影片有《一傢之主的父親》(1977,導演塔維亞尼兄弟)、《木屐樹》(1978,導演E.奧爾密)、根據作傢C.萊維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79,導演F.羅西)等。著名的意大利導演們也拍攝瞭一些“政治電影”,如L.維斯康蒂攝制瞭《室內裝飾的全傢像》(1974),影片強烈地譴責瞭法西斯陰謀者,同時也激烈地指責瞭左翼極端分子。V.德·西卡與C.柴伐蒂尼聯合拍攝瞭兩部剖析社會問題的影片《我們叫他安德烈》(1972)和《暫短的休假》(1973);F.費裡尼拍攝瞭《羅馬》(1972)和《阿馬爾柯德》(1973),這位藝術傢在這兩部影片裡第一次鮮明地表現瞭反教權主義和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M.安東尼奧尼的創作也發生瞭急劇的轉變。他在英國拍攝瞭有關青年問題的影片《放大》(1966)之後,在國內導演瞭《職業:記者》(1975),這部影片裡既有他經常表現的主題和題材,也反映瞭反殖民主義的思想。導演V.朱爾裡尼拍攝瞭《塔爾塔爾沙漠》(1976,根據D.佈恰蒂的原作改編),影片的反軍國主義傾向吸引瞭人們的註意。

  “政治電影”在發展中,嚴肅成分和娛樂成分互相滲透的傾向,使電影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現瞭一些引起尖銳爭論的電影作品。如M.費雷裡的《饕餮》(1973),L.卡瓦尼的《夜間守門人》(1974)。這些電影雖然表現瞭反資產階級和反法西斯的意向,但同時卻也存在著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隨著各種不同樣式互相滲透和新的樣式的出現,60年代電影創作中的許多現象、流派和樣式,也逐漸在意大利電影中消失。

  從70年代中期開始,意大利在政治、思想和經濟各方面出現的普遍不穩定,使電影工作者中的一些人對社會、人的信仰喪失瞭信心,這反映在他們創作的一些影片裡,如M.費雷裡導演的《最後一個女人》(1976)和《再見,色欲之徒》(1978),F.費裡尼的《樂隊在排練》(1978),L.康曼西尼的《堵塞》(197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生產的影片中屬於這類的影片有E.斯科拉的《露臺》(1979),B.貝爾托盧奇的《一個可笑的人的悲劇》(1981),F.費裡尼的《女人城》(1980)和《船行駛瞭》(1983),F.羅西的《三兄弟》(1981),塔維亞尼兄弟的《聖洛倫索之夜》(1981),M.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女人的辨認》(1982)。

  當代電影狀況 意大利電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景氣,原因很多,諸如國產電影得不到國傢支持、美國資本越來越多地滲入意大利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系統、電視的競爭等等。此外,很多主要導演,如維斯康蒂、羅西裡尼,德·西卡、捷爾米、帕索裡尼等人相繼逝世。1978~1979年,制片生產規模壓縮瞭,影院數也減少瞭。觀眾1975年為5.1億多人次,1978年減少到3.1億多人次。外國影片占全國發行量的70%,其中主要是美國電影。意大利影片的水平也在普遍下降。一些制片人和墨守成規的導演為瞭尋找出路重新拾起老一套辦法:拍攝喜劇片、偵探片和音樂片,期望以此滿足觀眾。

  意大利的電影生產一直很分散,1976年全國大約有150傢電影公司。它的中心是羅馬、都靈、米蘭、威尼斯、比薩等城市也都有一些制片廠。很多意大利影片是靠好萊塢壟斷組織的資金拍攝的。影片發行機構也很分散,而且這些機構與美國資本有著密切聯系。天主教會和梵蒂岡對電影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通過自己的出版物控制每一部影片在信徒中間的推薦或觀看。

  意大利電影的主要創作人員由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培養,該中心創建於1935年。電影專業刊物有:《白與黑》(1940創刊)、《新電影》(1952)、《電影──1960》(1960)等。

  在意大利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佛羅倫薩國際獨立制片人電影節、聖萬桑國際體育片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