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軍事理論著作。E.魯登道夫著,1935年出版,1937年被譯成中文(書名意譯為《全民族戰爭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德、意、日帝國主義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29~1933年,空前的世界經濟危機,加劇瞭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促使德、意、日先後建立軍事獨裁政權,走上瞭擴軍備戰的道路。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統治集團站在種族主義和復仇主義義的立場上,全面加強精神、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戰爭準備,妄圖“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結果”,“收復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喪失的領土”,奪取更多的“生存空間”,稱霸歐洲和世界;《總體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作者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德軍將領,軍國主義者,法西斯總體戰理論的創始人,希特勒的狂熱追隨者。

  《總體戰》一書論述瞭現代戰爭的特點,提出瞭法西斯總體戰理論。其主要內容和觀點為:①現代戰爭規模空前擴大,關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已非單純軍事力量所能制勝,而是精神、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的綜合較量,需要參戰國的全體人民參加,進行總體戰。②國防力量和戰爭的制勝因素是“精神力、經濟力和物理力”,其中精神力是最重要的,民族(種族)精神的一致和團結是總體戰的思想基礎。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能支持4年之久,有賴於民族精神的發揮,最後失敗也完全是由於民族精神的動搖和衰退所致。因此,要培養自覺的民族精神,把“上帝”觀念和“民族”觀念統一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強意志訓練、仇敵教育、生理教育和身體鍛煉等。③戰爭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一切為瞭戰爭的經濟政策,就會導致人心不穩、士氣沮喪、戰爭失敗。④與總體戰相適應的經濟模式是國傢全面壟斷,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消除平時和戰時的鴻溝,其主要措施是盡量實現生活必需品的自給自足;大力恢復、改造和擴充軍事工業,擴大軍品生產和儲備;建立總體戰的財政基礎等。⑤軍事力量在精神和經濟因素的基礎上發揮作用;軍隊的數量、裝備、訓練為其表;精神道德為其裡;精神道德的培養靠教育;軍事教育的關鍵在於教育青年和士兵平時就要牢固樹立為民族而戰的精神,軍官尤其應當作出表率。⑥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要“先發制人”,“不宣而戰”,主帥在戰時應擁有絕對的權力。此外,該書還論述瞭有關戰略、戰術和軍事知識等問題。

  《總體戰》所反映的國防經濟學觀點是,總體戰要在國傢壟斷的基礎上,在經濟上消除平時和戰時的區別,創立一種平時和戰時通行的經濟形態;所反映的政治觀點是,納粹德國統治集團瘋狂的民族復仇主義;所反映的軍事戰略思想,則是動員一切精神的、物質的力量,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閃擊各軍事目標,迅速取得對敵國的控制權。魯登道夫認識到瞭世界大戰規模空前、需要全民參戰這一客觀事實,但卻由此抹殺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一本質,以所謂“民族生存之維持”來掩蓋其侵略性。作者承認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後期民族精神的動搖和衰退,但卻把原因歸結為破壞分子的“搗亂”,從而掩蓋瞭戰爭的非正義性和反人民性。魯登道夫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承認瞭經濟的重要作用,但在物質與精神的關系這個根本問題上觀點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