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的方法之一。即以衛、氣、營、血為綱,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各階段的病機、證候概括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4個層次和階段,用以說明外感溫熱病的病位淺深、病情輕重及其傳變規律,進而指導治療、判斷預後的辨證方法。衛氣營血辨證的確立豐富和發展瞭外感病的辨證論治方法,使溫病學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獨立的理論體系,至今仍被廣泛運用於臨床。

  衛、氣、營、血在《內經》中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清清代葉天士根據前人有關衛氣營血的論述,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溫熱論》一書中創立瞭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

  證候特征 衛氣營血代表溫熱邪氣侵犯人體所引起的疾病淺深、輕重不同的4個階段,其相應臨床表現可概括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4類證候。

  衛分證 常見於外感熱病的初期,是溫邪從口鼻侵犯肺衛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口微渴,舌邊尖紅,脈浮數,伴有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舌苔薄白等。不同性質的溫邪入侵衛分所表現的證候各具特點,例如衛分風熱證以發熱、微惡風寒、咽痛、口微渴、鼻塞頭痛、舌邊尖紅、脈浮數為辨證要點;衛分燥熱證以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少痰或幹咳無痰、鼻咽幹燥、口渴、舌紅、脈浮數為辨證要點;衛分濕熱證以惡寒少汗、身熱不揚、頭身重著、胸脘痞悶、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濡緩為辨證要點,多見於濕溫初起。

  氣分證 氣分病變廣泛,凡邪不在衛分,又未進入營(血)分都屬於氣分范圍。氣分證的表現隨病邪性質、病變部位、證候類型不同而有差異。溫熱邪在氣分,邪正劇爭,裡熱蒸迫,熱熾津傷所表現的證候特點是發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多,渴喜飲冷,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多由衛分證不解,邪傳入裡或溫熱之邪直入氣分而成。病變涉及肺、胃、大腸、膽、胸膈等臟腑,臨床常見邪熱壅肺證、熱擾胸膈證、熱結腑實證、膽經鬱熱證等。此外,濕熱(或暑濕)病邪流連氣分,則以身熱不揚、脘腹痞滿、苔膩為氣分濕熱證基本特征。

  營分證 為溫熱病邪傳入營分而引起營熱陰傷、擾神竄絡的證候,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較為深重的階段。證候特點是身熱夜甚,口幹而不甚渴飲,心煩不寐甚或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脈象細數。多由氣分證不解、邪熱內傳入營,衛分證逆傳直入營分,營陰素虧、溫邪乘虛內陷營分而致。

  血分證 為溫熱病邪深陷血分而引起動血耗血,瘀熱擾心的證候。是衛氣營血病變的最後階段,也是溫熱病發展演變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證候特點是身熱,躁擾不安或神昏譫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佈,舌質深絳,脈細數。多由營分證不解、邪熱深逼血分;衛分或氣分邪熱亢盛、未從外解,越期直入血分;伏邪自血分發出,始發病變即在血分而致。

  證候關系與治法衛氣營血四證的傳變規律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輕漸重,但由於感邪和機體反應性差異,臨床上又有順傳、逆傳及兩種或兩種以上證候同時並見的情況:①順傳。指溫熱病邪循衛分、氣分、營分、血分的次序傳變。標志著病邪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病情由輕而重的發展趨勢。②逆傳。指病邪侵入衛分後,不經氣分階段而直接深入營分或血分。實際上“逆傳”隻是“順傳”規律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反映機體邪盛正衰、無力抗邪,傳變迅速,病情重篤。③兩種或兩種以上證候同時並見,如衛分證未罷,又兼見氣分證而致“衛氣同病”;更有氣分證尚在,同時出現營分證或血分證,而成“氣營兩燔”或“氣血兩燔”。更嚴重的是,熱邪充斥表裡、遍及內外,出現衛氣營血同時累及的局面。因此,衛氣營血4個階段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互有聯系、錯雜出現,既有病程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有病情變化的特殊形式。一般溫病初起,病在衛分,病位最淺,病情最輕,治療以泄衛透表為大法。具體治法隨感受病邪的不同而有區別,如衛分風熱證治宜辛涼解表,衛分燥熱證治宜辛涼清潤,衛分濕熱證治宜解表化濕。氣分證邪勢雖盛而正氣未衰、抗邪有力,若治療及時正確,仍易邪解病愈。氣分溫熱證據邪在肺、胃、大腸之不同,其治法也相應有別,但總不離清泄氣熱這一大法;而氣分濕熱證的治療以祛濕清熱為法。若病邪深入到營分、血分,則病位較深、病情較重,營分證治以清營泄熱為法,冀其透泄營分邪熱轉出氣分而解;血分證最為深重,治以涼血散血為法。若救治不力,往往危及生命。

  對溫病衛氣營血理論的研究認為,溫病的衛氣營血4個階段,與西醫把疾病過程分為前驅期、明顯期、極盛期、衰竭期4個時期是一致的。衛、氣、營、血各證在人體舌象、舌脫落細胞、血液流變學指標、免疫學指標、血生化指標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