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豬鬃,是豬背脊中部的粗硬長毛。生長在豬其他部位長度在51毫米以上的毛,經加工後也稱豬鬃。在紡織中將一些傢畜的頸項上生長的粗硬長毛(鬣)和尾毛以及某些粗長身毛也歸入鬃類,統稱鬃尾毛。具有一定資源價值的常見品種包括豬鬃、野豬鬃、馬(騾、驢)鬃(鬣)、馬(騾、驢)尾、牛尾、犛牛尾和腹毛等。商業中還更廣泛地把山羊胡、獾針毛和狗尾、狼尾、黃鼬尾、松鼠尾等尾毛也歸入鬃尾毛內。鬃尾毛纖維彈性好、韌性強、堅牢挺刮、粗硬耐磨,並有良好的耐濕、耐熱、耐酸性能,依各自的長長度和特點有多種用途。

  豬鬃每根鬃條可分為鬃梢、鬃身和鬃根,表面覆蓋鱗片,內有皮質層,中心部位有毛髓,均為角朊物質所組成。鬃條截面呈圓形或橢圓形,平均直徑150~250微米,鬃根較粗,鬃身次之,鬃梢較細且常有分杈。拉伸斷裂強度約15克力/特;比重約1.32克/厘米3;含水率8~14%。豬鬃顏色主要有黑白兩種,黑色豬鬃皮質層中分佈有黑色素顆粒。

  豬鬃品質主要按長度評定,從51~152毫米以上分為若幹檔,然後再檢驗含雜、光澤等。世界豬鬃總貿易量每年約5500噸,主要出口國為中國、印度、南斯拉夫。中國豬鬃商品出口始於1850年,最早僅出口白豬鬃,後發展各色豬鬃出口。中國現在的出口量約占世界總貿易量的75%,屬世界市場上品質最優的商品。主要消費國有英、美、日、德、蘇、法等國。豬鬃是制造服裝衣襯的重要原料,也用於制造各類工業或生活用的刷子。

  從馬、騾、驢頸項上剪取的長鬣毛稱馬鬃(古漢字“鬃”本指馬鬃),而從尾巴上剪取的長毛統稱馬尾。馬鬃、尾結構類似豬鬃而彈性較好,變形恢復能力較強,長時重壓彎曲後,經洗蒸便能恢復原狀。馬鬃、尾一般長約250~1000毫米,直徑約100~350微米,拉伸斷裂強度約1克力/特,含水率10~15%,世界主要出口國為阿根廷、巴西、蒙古。近期世界總貿易量每年約3000噸,中國每年出口量約 500噸。中國馬鬃、尾主要產於東北、內蒙古、西北,其次是華北和西南,而以東北出產的質量最優。馬鬃、尾因長而粗細適中主要用於織制襯佈、篩網、發網和絲竹樂器的弓弦等。

  中國黃牛尾產於全國各地,歷史上多摻在馬鬃、尾中加工和使用,1953年後改為單獨加工,性能用途基本上同於馬鬃尾。1971年中國出口量接近20噸。其他細尾毛如黃鼬尾毛、松鼠尾毛、旱獺尾毛等主要用於制造各種筆尖、刷子,品種極多,中國年產量約500噸。